【財政預算案】「港版淡馬錫」成敗關鍵在細節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中,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宣布將在「未來基金」撥出220億元,成立「香港增長組合」的投資組合,投資到「與香港有關連」的公司、項目或基金。儘管有會計界企業將建議與新加坡主權基金淡馬錫(Temasek)相題並論,並期望能強化「未來基金」的收益,成為政府的主要收入來源,惟這些期許在具體細則和規範出台前,實屬言之尚早。反而,港府不但需要說明「香港增長組合」的獨特之處,更須考慮「港版淡馬錫」對社會的實際作用。
陳茂波周三(26日)在立法會建議從「未來基金」撥出約220億元,設立「香港增長組合」,並投資「與香港有關連」的公司、項目和基金。據報道,增長組合初期的投資方向不應涉及房地產,而是集中於生物科技、醫療和創科等新經濟範疇。
儘管香港非主權國家,但不少人都會將特區政府的外匯基金,視為「主權財富基金」(俗稱主權基金)。主權基金是指由政府成立和擁有,用於長期投資到金融資產或基金,而當中財政來源主要為政府盈餘、外匯儲備,以及天然資源出口的盈餘。據研究機構SWFI統計,本港的外匯基金總資產淨值,只是落後於挪威政府養老基金、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阿布扎比投資局,以及科威特投資局,名列全球第五,高於排名第八的新加坡淡馬錫。
「增長組合」投資什麼?
然而,從「未來基金」分拆出來的「香港增長組合」如何成為「港版淡馬錫」,仍有不少難題。首先,淡馬錫持有的3,130億新加坡元投資组合中,遍布新加坡、中國、北美、歐洲等地各行各業,不但有「香港增長組合」構想的生物科技和創科企業,亦有傳統的金融服務、能源、交通和外匯。雖說淡馬錫的資產組合包括如PSA國際港務集團、新加坡航空公司等國有企業,但亦有與該國無直接關係的公司,如中國的美團點評和阿里巴巴。
「香港增長組合」中「與香港有關連」的公司意指何物?假如「有關連」的公司,是指專家小組所指的「以香港為基地的公司所推行」,或是「將於香港進行的項目」,那麼又跟向創業者提供資金,換取可轉換債券或權益,但風險甚高的「天使投資者」,或是港府現有的「創新及科技基金」、「創意智優計劃」有何分別?反之,如果「香港增長組合」將如淡馬錫的國際投資機構般營運,便需要在平衡風險和善用公共資源等考量下,只能投資營運成熟的大型、跨國行業龍頭,那又跟未分拆前「未來基金」中「長期增長組合」的私募股權有何分別?那為何要架床疊屋,另設「香港增長組合」?
如何避免潛在利益衝突?
另外,如何確保「港版淡馬錫」的管治視野貼近市場脈搏,且有足夠透明度予公眾監察,同屬港府有待釋除的疑慮。雖然淡馬錫是由新加坡財政部全資擁有的「私人企業」,而其運作原則卻跟普通企業分別不大,同時亦有法律規定「政企分離」,政府不容參與投資、脫售或其他決策,但其市場化的選聘機制,亦曾發生李顯龍的妻子何晶被任命為淡馬錫執董的爭議。香港的專家小組已建議「香港增長組合」中,設立一套包括兩層委員會架構的框架,「訂定基本規範及提供策略性督導」,但如何避免參與審議投資項目時,或會發生的潛在利益衝突,則着墨不多。
即使「香港增長組合」的發展方向未必有如新加坡淡馬錫,但改走全民共富的「盈富基金模式」又可行嗎?港府在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時,為了穩定聯繫匯率,大手掃入33種恆指成份股,危機過後政府為減少其沽售行動對市場帶來的波動,將已購買的港股「打包」成盈富基金上市,分批回售到市場,穩定回報使其成為本港投資者的寵兒之一。儘管盈富基金和「香港增長組合」的創立原意、投資風險大有不同,但將新經濟投資打包到市場上市,直接讓民眾參與投資未來,與民共富,也是可以考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