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預算案】四大支柱以外的新支點仍未見蹤影
周三(26日),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公布了下年度財政預算案,預算案整體以支持香港經濟為主。除了最為吸引公眾視線的「派錢一萬蚊」應急措施之外,還有不少措施支持香港主要產業。正如陳茂波所言,香港經濟因中美貿易戰、反修例風波以及新冠肺炎疫情而大受打擊,政府不執着於赤字做「守財奴」,值得讚許。然而,除了援助既有產業以外,預算案卻未有回應到香港產業發展該如何發展下去的問題。
一直未找到的增長新支點
預算案中有援助香港「四大支柱」(旅遊、專業支援、金融、貿易物流)的政策。除了旅遊業撥款7億應急之外,一些措施也具有一定前瞻性。例如撥款3.45億元予物流業應用科技先導計劃,有助物流業追上時代步伐;繼續發行綠色債券亦是延續先前的政策發展新優勢。
香港經濟仍然依賴「四大支柱」,在經濟困難下對其支持是保住民生的重要關鍵。然而,「四大支柱」中兩大支柱的旅遊與貿易物流的發展都已到達瓶頸。旅遊業過去長期依賴內地遊客,然而陸港矛盾日深,疫情之後旅遊業能否重振也是疑問。而隨着內地物流業發展,很多原本經香港的物流業務流失,物流業早已陷入萎縮,客觀上難有大發展。故此,除了支持已有「四大支柱」之外,香港經濟如要繼續健康發展,必須找尋新的增長支點。
除了「四大支柱」外,政府以往提出過文創、教育、醫療、環保、創科、檢查認證「六項優勢產業」(又稱「六大產業」)作為增長的新動力。然而,六大產業的發展一直不能稱善。2009年「六大產業」初提出時,總共約佔香港GDP約7.4%,但到2016年為止,仍只有8.9%。六大產業發展不如理想,而新的財政預算案雖有着墨,但大多只是「炒冷飯」式的計劃,難以有大作用,醫療產業和檢查認證更幾乎就沒有新的措施可言。
此外,陳茂波又提到要找尋香港新的發展支點,但「尋找新的支點」已出現在好幾屆的財政預算案中,到此還未尋得。比起疫情過後香港經濟如何復蘇,長遠而言香港經濟如何發展下去更是令人擔憂。
如何從「外圍因素」中自保
中美角力會持久為之,隨着全球局勢陷入新的變局當中,「外圍」因素未來會變得更為多變難測。香港的四大支柱都非常受到外圍因素影響,這使得香港經濟承受大量不可抗力,而經濟結構也使得政府在面對經濟下行時,除了紓困及被動地等待難關過去外,幾乎無可作為。
當然,任何經濟體都不可能完全不受世界經濟環境的影響,然而只要能有關係核心的產業,總可以在危機中找尋機遇、在真正復蘇時也可以提供新的增長點。「六大產業」已提出十年以上,其發展多年未見顯著成效,到底是政策失效還是當初判斷失誤?如果是不可為之,政府應該果斷放棄,與時並進找尋新的產業發展。
香港人經常誤以為香港的地位是無可取代的,然而四大支柱的局限卻證明香港是可以取代的。政府在產業方面,必須找尋出香港獨有的專長,深化發展,以增加香港在國際間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