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疫苗轉尋私人投資 政府應推動醫療產業
新冠肺炎全球肆虐,各國爭相搶購疫苗。香港大學疫苗研發團隊今年中主動向港府提出疫苗廠設置計劃,但不獲港府支持。團隊最終轉而尋找私人投資者,終於達成協議。私人投資者願意斥資10億以及在元朗提供逾17萬平方呎廠房,雙方預料於月底正式簽約,有望成為本港首家疫苗廠,最快明年年底起生產2,000萬劑香港研究、香港生產的新冠疫苗。
港大疫苗研發團隊統籌者,港大首席創新總管兼校長資深顧問何亦武向傳媒指出,他早於4、5月時已向港提出在本港設置疫苗廠的計劃,不過港府「口頭上有支持,道義上也有支持,具體化的資源落實還是沒有。」香港大學在疫情初期開始研發,但礙於本地過去二十年從無疫苗廠房經驗,又遲遲未能覓得所需資金,亦導致進度不斷落後,至今未能踏入臨床階段。
港大:政府僅口頭支持
港大疫苗所需的10億資金是以為全港每人生產兩劑的儲備產量計算,包括生產疫苗所需的廠房、倉庫、辦公室等開支。疫苗廠的設立亦非僅為應對新型病毒,在累積疫苗生產經驗後,預計未來亦可研發其他肺炎、HPV病毒的疫苗等。何亦武認為10億資金對香港大學而言頗大負擔,但對香港而言不算是巨款。
10億投資是否值得當然可以討論,但把握機會發展醫療產業卻是政府的承諾。政府在2009年的施政報告內提出推動發展六大優勢產業,醫療產業當時已被視為重點之一,但本港疫苗製造一直原地踏步。及至11年後的今日,疫症全球肆虐,這本應是政府反思過去疫苗製造步伐停滯不前的時機,但政府卻再次錯失支持本地醫療產業發展的機會。
香港不乏人材 惟欠政府支援
事實上,本地大學的科研成果一直不乏成果,惟政府未知投資眼光欠奉抑或無心發展,口頭支持但最終無影的事情,港大疫苗並非首例。
理工大學今年2月發布的一套全自動快速多重診斷系統,可用於即時基因檢測,從而區分出包括新冠病毒在內的引起呼吸道疾病的病原體,並大幅降低了生產成本,在發布時候已準備量產。不過研究團隊就有關技術向創新及科技基金申請資助時卻不獲批准,最終才獲深圳市撥款資助研發。本來可以打響「香港製造」名堂的機會,香港政府卻失之交臂。
錯失一次創新項目或許算是不幸,但若一再錯過,政府實在有需要深究其中原因。香港政府應檢討投資創科、醫療項目的審批標準、程序。政府應更積極透過實質的投資、資助支持本地科研、醫療的技術發展。支持本地的產業發展不能是空口而談,政府所給予的實質投資才是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