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醫療教學撥款不只是大學的事?
早前,政府向立法會財務委員會提出撤回香港理工大學醫療教學大樓興建計劃撥款申請,及向工務小組提出撤回理大圖書館擴建及翻新工程,共涉及14億元。周二(26日),政府再度去信財委會,撤回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大學醫療教學設施工程共2.5億的撥款,稱是因有議員提出質疑,故而食物及衞生局需要更多時間向議員解說。局方背後的原因,社會當然只能流於揣測。但重要的是,減少對大學教育,尤其醫療教育的撥款,有違政府之前的政策方向和香港社會的需要,應謹慎而行。
政府撤回的撥款主要涉及大學的醫療教學設施項目:理工大學的醫療教學大樓、中文大學的醫學教學科研綜合大樓、港大醫學院的設施提升及醫學院校區發展的項目,包括興建人體解剖室及遺體存放空間等。由於教資會資助的醫療相關的學士學位課程名額在逐步遞增,停止教學設施改善和興建的撥款,無疑會影響課程教學的質量。
學額增加 撥款需求上升
首先,教學硬件設施不足影響學習效果。以眾多醫學專業必修的解剖課程為例,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助理院長陳新安任指出,最理想的教學比例為六位學生一組,這樣每名同學親嘗解剖的機會就能更平均。然而中大解剖室雖曾於2012年擴建,解剖桌由17張逐步加到現時的27張,但完全不能應付2016年醫學院增加25個學額後的需求。現時解剖課需要約八人一組共用一張解剖桌。學生人數2019年再度上升,近十人一組的比例十分不理想,不利於醫學生學習人體內部結構,硬件設施待擴建。而此次政府暫停的醫學院撥款項目中就包括興建人體解剖室及遺體存放空間等,將直接影響本地醫療人才的培養。
其次,隨着醫科學生人數不斷上升,老師對學生的比例也面對更大壓力。以臨床教學為例,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副院長梁偉強指出,為保證教學質素,課程限制小組學生人數為五至六人,學生人數增,小組數目就由20多組增至近年的30多組,需要更多教學人手。教師不足直接影響著醫護人員的學習。比如《大學線》曾引述香港大學醫科四年級生指出,在外科實習期間,因學生眾多通常一組只有一位學生能為病人完成整套檢查,並獲教授指正。然而缺乏教授的指導,讓大部分同學對於檢查的「手勢」,包括手要放多斜、力度要多大、甚麼情況才算腹部有腫脹都難以準確掌握,大部分同學要等到考試時才能獲教授糾正。他認為,若一組的人數降至四人,教授便能花更多時間逐一糾正學生的錯誤,提高學習質量。
若要聘請更多老師,必然會要求更多的辦公室、實驗室用地,因此有需要興建新的醫學教學大樓。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透露,曾經有一位非常顯赫的英國教授有意加盟中大醫學院,但因為中大教學用地不足,無法為對方提供最基本的5,000呎的實驗室及兩台磁力共振,對方最終放棄來中大任教。可見政府暫停對三所學校興建醫療教學、科研大樓的撥款將會影響醫護人員的栽培,無利於公眾利益,亦與政府一系列增加醫療人才的政策相違背。
大學醫科教育的問題,遠不只是大學資源分配,更影響全香港。眾所周知,目前醫療資源緊絀,尤其是醫療專業人才面臨不足。
香港醫療人手短缺
香港每千名人口對應的醫療專業人員遠低於南韓、日本等地,更達不到經合組織成員國的平均水平。這是目前香港醫療供不應求,輪候過長的主要原因之一。2018年,香港公立醫院的內科、精神科等服務新症輪候事件已經長達近兩年,次緊急病人的急診室服務平均輪候事件也在三小時左右,這樣的情況讓增加醫療專業人才,改善醫療服務供求不均迫在眉睫。
而醫療專業人才短缺的情況,將在未來加劇。香港政府於2017年出台的《醫療人才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報告推算,明年,即2020年,香港醫生短缺會達到500名,道理2030年醫生缺口更可能超過1007名,最差情況則可能欠缺高達1575名醫生。同樣,2030年普通科護士可能短缺1669人,佔全職人數的3.3%,最差情況估算則會缺至2727人。再加上香港社會不可避免的人口老齡化時代的到來,醫療需求的進一步加大。暫停對大學醫學教育的撥款,與社會需求背向而馳,政府必須予以合理解釋,才能消除大眾疑慮。
近年,政府也意識到必須增加醫療專業人才,推出一系列措施,包括醫管局透過重聘先導計劃在2016和2017年度聘請了63名醫生、48名護士、 9名專職醫療人員和884名醫療支援人員。該計畫並在2018年繼續實行以緩解人才短缺的問題。同時,醫管局將2015年6月1日或以後開始聘請的醫護專業人員的退休年齡推遲至65歲,也是為了應付為了進一步增長的對醫護人員的需求。目前若然暫停三所大學與醫學教學相關的撥款,做法無疑自相矛盾。
當然,增加醫療人手的方法有許多,包括返再聘退休人員、延長退休年齡,《香港01》亦一直支持有限度地引入海外醫生、增加自資教育名額等,然而政府資助培養本地的醫療人才,是同樣不能忽略的方法,並有望從根本上長遠地解決人才短缺的問題。政府若然暫停大學醫療撥款,社會自然提出質疑。因此,政府有責任充分解釋財政決定,方能消除市民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