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收富人稅 免中產基層薪俸稅 其實很合理?
有經濟學者提出撤銷本地薪俸稅,並以增加股票交易規模,增收印花稅彌補。此建議貌似激進,但不無道理。香港有能力大大提高免稅額,減輕中產基層稅負,同時增收高收入者的稅率,配以其他累進稅項,體現公平稅制。
撤銷薪俸稅非無理據 卻有違公義原則
經濟學者莊太量在本周二(3 月 12 日)在一個商界場合回應本年財政預算案,提出免除所有薪俸稅,並透過擴大股票交易額,增收印花稅,補足收入。
他的論據如下:一、 近年薪俸稅只佔政府收入一成至一成多,納此稅者只佔全港工作人口三分之一的中產人士,並不公平。二、過往幾年政府盈餘穩定,庫房穩健,而薪俸稅稅額不多,廢除稅項的影響有限。三、隨着香港與內地及其他地區的股票市場連結,交易量會上升,帶動股票印花稅上升,補回薪俸稅稅收,市民也不會感到痛苦。即使在經濟低迷時,股票印花稅仍有一定收入,意即政府不必過分擔心收入波動。因此,政府免除此稅,對公共財政影響有限,卻可大大舒緩中產壓力。
他補充,港府應仿傚新加坡,輸入外勞,大規模增加土地,並廣建廉價住房,以推動經濟,給予年輕人希望。
「01 觀點」支持減輕大眾稅賦,薪俸稅是其中之一。中產每年花費不少開支在樓房、照顧父母和子女教育開支,如能每年節省三、五萬元稅款,將能改善他們生活質素。然而,一刀切撤銷薪俸稅絕不可取,理由有二。
穩定稅收、累進特質 薪俸稅「功不可沒」
首先,稅收穩定非常重要,有穩定收入,政府才可籌劃恆常開支,薪俸稅正是穩定的政府收入來源。
過去二十年,香港經歷兩次經濟順境逆境,但各項收入並非完全依循經濟波動。薪俸稅佔政府收入介乎 9.8% 至 16.8% 之間,差距有限。相較之下,土地收入和印花稅是波動收入,經濟好時豐饒,經濟差時貧乏。在 1997/98 年度至 2017/18 年度,前者佔政府收入介乎 2.6% 至 26.6% 之間,後者則介乎 4.2% 至 15.6% 之間,遠超薪俸稅的差距範圍。
帶動政府收入暴升的,正是波動收入。政府不願在好景時多作恆常規劃,因為恐怕那些收入難以為繼,長遠政策難在經濟差時持續,結果政府只以短期措施分發財政盈餘,多發綜援、長者生活津貼、退稅、退差餉,民眾愈來愈短視,只計較眼前利益。
第二,稅制應體現公義的目標,包括能者多付,收窄貧富差距,透過公共服務提升全民生活水平。因此,累進薪俸稅不應放棄。更合理的改變,是提高薪俸稅的標準稅率及頂層稅階的邊際稅率,朝富人稅推進。
話說回來,政府近年接連推出「一次性」、設有上限的薪俸稅寬減,幾近等同恆常措施,加上多次提高免稅額,委實減免中產、基層稅負。既然如此,政府有能力切切實實大幅提高免稅額,豁免他們繳稅。
觀乎 2016/17 課稅年度的薪俸稅評稅分布,全港有逾 176 萬名薪俸稅納稅人,實繳約 588 億稅款。
年入息六十萬元以下的市民有約 135 萬名,每人最終課稅年度稅款平均介乎 20 元至 1.47 萬元,他們包括基層,也包括中產,合共交了全部薪俸稅的 8.6% 左右。
多數人納少數稅 不如豁免繳稅
相對地,年入息一百萬元以上的市民有約 16 萬名,每人最終課稅年度稅款平均介乎 11.5 萬元至 302 萬元,合共交了全部薪俸稅約 74%。
如能免除上述 135 萬名納稅者的薪俸稅,總稅款只減少了 8.6%,但能大大減輕日常開支,緩解供樓、交租壓力。另一方面,如能同時停止百萬年入息者的稅務寬減,再增加 750 萬年入息以上稅階三個百分點,估計足以補回少收的稅款,進一步減輕稅收影響。香港稅率低,只要政府改善營商環境,酌量增加稅率不會趕走富人。
改革稅制 不能止於薪俸稅
「01 觀點」早前也提議多項稅收改革,包括累進利得稅,增收股息稅、資產增值稅、常設樓宇買賣的印花稅。若能一一落實,加上擴大金融市場交易規模帶來的稅收,將能增加稅收來源。
香港稅制需要改革,加強累進收稅,並用之公共服務,藉以收窄貧富差距,提升全民生活環境。本地金融商貿活動仍然活躍,政府中期收入問題不大。因此,取消薪俸稅的建議,並非天方夜譚,但也不用照單全收。薪俸稅是穩定稅收,徵稅行之有效,毋須廢除。
更可取的做法,是免除中產、基層繳交薪俸稅,增加高收入者的稅賦。此外,再三重申,政府要減少依靠波動收入,包括土地收入和印花稅,但萬一來到,就要好好處理,化為恆常開支,令政策得以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