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徵股息稅是大勢所趨 簡單低稅制漸見不足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去年第四季香港經濟增長顯著放緩,增幅1.3%屬2016年首季以來最低。財政司司長陳茂波預計2018/19年度財政盈餘只有587億元,較2017/18年度1,380億元少近六成。在此情況下,政府若要持續「提升公共服務、支援企業、利民紓困和投資未來」,及早「擴闊稅基」,才足以應付未來的種種挑戰。
「01觀點」早前撰文,認為改革稅制的目標不應該只為增加稅收,而是要令稅制結構更符合公平公義,而簡單低稅制也不應成為金科玉律。連陳茂波在2017年也已撰文承認,「單憑簡單低稅制,不管任何行業、不管企業規模大小、都一視同仁,自由競爭的理念和制度,漸見不足。」

向勞工徵稅卻不向資本收入徵稅 加劇社會不公
 
現時香港的稅項只按收入的地域來源徵稅,並以直接稅為主,另外商品及服務稅這類被世界上許多先進國家採納的稅項也沒有實施,亦沒有如資本增值稅和股息稅等資本收益稅項,被陳茂波稱為「創富和累積財富的上佳地方」,並將現時的稅制設計歸因於「歷史原因」,肯定其幫助香港繁榮興盛了幾十載。
 
但事實上,今天這樣的稅制結構,從來不是歷史的理所當然。早在1962年,時任財政司祈樂嘉就提出香港需要按總入息原則徵稅,使稅制更為公平,就是因為在簡單低稅的稅制結構下,領月薪的勞工需要繳交薪俸稅;反觀安坐家中,收取股息的資本收益階層卻毋須交稅,加劇社會不公。
 
舉例來說,一名月入三萬元的單身打工仔,在2018/2019課稅年度,在扣除強積金免稅額後的薪俸稅應繳總稅款(稅款寬免前)為17,700元。但假設有人持有市值1,000萬元的匯豐控股,以股價65元計算即約153,846股,匯豐在2018年全年派息為每股0.51美元,換算為超過五萬港元的月入,卻完全毋須課稅。

匯豐控股(0005)向來是藍籌中的高息之選,不少市民將其納入到退休收息的投資組合當中。(Getty Images)

在過去歷史當中,從來不乏就開徵股息稅的討論。包括1964年時任財政司郭伯偉研究徵收股息預扣稅;夏鼎基在1975年度財政預算案演詞更正式宣布擬開徵股息稅,但最終在反對聲音下擱置。回歸後,政府分別在2001年和2006年,兩次就擴闊稅基進行諮詢,但兩次諮詢均不採納股息稅構思。其後香港走出經濟低潮,政府在庫房水浸,無財赤壓力下,多年來再無就擴闊稅基進行正式諮詢,期間僅有部分政黨如工黨,曾倡議應開徵「大額股息稅」,但也自嘲在「人人要求減稅及派錢的年代,還要求增加稅收,顯然是不合時宜的。」
 
「01觀點」經常撰文批評政府在經濟低潮時緊縮開支,是愚蠢之舉,是埋下今天許多社會民生矛盾的根源。但從另一方面來看,政府在好景時不趁機改善財政收入結構,只虛度時日,一旦經濟逆轉,各行各業「搵食艱難」,增加稅項將更難成事,難道屆時政府又要在民生政策「開刀」,一錯再錯嗎?
 
現時香港財政儲備仍逾萬億,但經濟已有轉差跡象,政府更應該適時處理香港稅基亟待擴闊的問題。以股息稅為例,經過綿延數十年的討論,許多當時反對的理據已被證明是杞人憂天,股息稅在世界許多先進國家已經行之有年,今天香港人難道還要活在上個世紀,繼續用陳腐不堪的理由來反對股息稅嗎?

下篇:一文睇清反股息稅六大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