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教席學位化確為善政 教育改革仍在路上
林鄭月娥本周三(10月10日)發表施政報告,當中教育一環廣受關注。在報告中,她宣布中小學教席全面學位化、5億7千萬元行政支援撥款等政策,回應了教育界多年來的訴求,踏出了重要一步。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來,她所解決的,其實只是由歷屆特首的「無為」所積習而成的問題,香港教育仍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在餘下任期,林鄭月娥仍須繼續改善教師的工作環境,以及積弊叢生的學制。
對於教師來說,這份施政報告的確帶來了驚喜,當中,中小學教席學位化解決了文憑教師與學位教師同資歷不同酬的問題,也提升了部分前線教師的待遇。事實上,有不少學校的管理層將學位教師視為「升職位」,一些擁有大學學位的教師,在初出茅廬時,只能當合約文憑教師,久歷艱辛,才能夠「晉升」成為合其資歷的常額學位教師。教席全面學位化,有助改善這種荒謬的局面。
文憑教師(CM)原用於聘請未有學位的教員,職級待遇較助理小學學位教師及學位教師差。起薪點差約$1,440,而頂薪亦分別相差$11,925及$23,670。然而,現時絕大多數教師已經擁有大學學位。
另外,政府也推出了5億7千萬元的額外撥款,助學校、校董會紓緩行政壓力。香港教師工作壓力素來沉重,教協上月公布調查,發現有近三成受訪教師在兩周內出現中度或嚴重程度的抑鬱症徵狀,三成受訪教師每周工作60小時以上,一成更達70小時,情實堪憂。如果學校能夠善用這筆資源聘請合適人手,分擔教師行政工作,的確有助教師減輕工作壓力。
相對於早前盛傳的「一校一行政主任」,現行政策相對有效,因為教師工作壓力的成因層出不窮,而行政主任照理只會分擔一些上層行政工作,一些瑣碎職責,仍須由前線老師負擔。現行的政策,學校則能按實際情況增聘人手,又或購買服務。當然,政府亦須就此訂立指引,確保學校將這筆資源用在行政上,而非聘請大量低薪「副教師」、「助理教師」,製造另一群被剝削的職員。
但是,除了行政工作外,教師的教學工作量也甚為沉重,香港教師的教擔本已是兩岸四地之中最為沉重,政府應進一步增加班師比,減輕教師的工作壓力。林鄭月娥去年提出增加0.1「班師比」,這調整與教育界要求的0.2「班師比」增幅,仍有距離。立法會教育界功能組別議員葉建源在施政報告發表前,向特首林鄭月娥提出進一步增加0.1「班師比」,值得政府參詳。
教師的工作量、待遇,與教學質素息息相關,以上措施相信同樣能夠惠及學生。但在改善教師待遇的同時,政府還須正視學生面對的困境。
林鄭月娥在上一份施政報告宣布資助入讀自資大學學位的學生每年三萬元學費,助其減輕學債壓力。雖然自資學位學費相對以往便宜,但資助學位的質素始終較有保證,而且較受學生歡迎,政府應進一步增加資助學位,同時開放非本地生入讀本地自資院校的學額,在保證辦學水平出色的自資院校生源充足的前提下,進一步增加資助大學學額。
另外,中學文憑試實施多年,理念之一是為學生提供多元選擇,但是,從現況看來,卻難言多元。以文憑試的「應用科目」為例,學校、考評局雖然提供粵劇、甜品製作等實用科目,卻乏人報讀。在施政報告中,林鄭月娥提出「職業訓練局(職訓局)將提供每年1 200個學額,讓學員透過『邊學邊賺』模式投身需要專業技能的行業。」然而,這政策卻難言有效。
現時每年文憑試的報考人數逾五萬,1,200個「邊學邊賺」學額實屬杯水車薪,加上政府過去也推出過「職」學創前路先導計劃,不但報讀人數未合預期,由於薪酬沒有保障,更一度出現退學潮。政府應尋求治本之道,設立職業教育與文法教育的分流制度,讓一些不合適傳統教學的學生,提早接受專業訓練,讓他們發揮所長。事實上,林鄭月娥出任政務司司長時,曾經到德國考察當地的職專教育,並指當地的教育體制「值得參考」,如今應用學習科目乏人報考,政府是時候反思制度的不足。
現時高中生除了必修中、英、數、通識外,還可以選修「應用學習科目」。應用學習科目共有七大範疇,包括「創意學習」、「媒體及傳意」、「商業、管理及法律」、「服務」、「應用科學」、「工程及生產」,以及適用於非華語學生的「應用學習中文」,共設36科。根據官方說法,應用學習科目「着重實用的學習元素,與寬廣的專業或職業領域關連」。
對於教育界來說,這份施政報告稱得上合格,但是,香港的教育問題積存已久,她要走的路殊不平坦。但官員的責任,本是就為市民解決問題,她必須謹記,在餘下任期,教育改革仍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