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醫生.倡議(二)】外地醫生質素無保證? 拆解四大疑慮!
提倡放寬外地醫生來港執業限制,很多人馬上會擔憂醫生質素變差,影響醫療服務,甚至增加醫療事故。無疑,完全撤廢外地醫生的所有資格驗證絕對是不切實際;但與此同時,情況並不是「非黑即白」,「放寬」之所指不在於取消執業試,而是增加制度彈性、簡化現行制度,方便有能力的醫生來港行醫。到底放寬是否合適,可以通過以下幾點解釋。
【外地醫生.倡議】專題
一、醫生不足成常態 應該放寬執業限制?
二、外地醫生質素無保證? 拆解四大疑慮!
三、人才難求 外國如何放寬執業限制?
問題一:取消執業試必令醫生質素下降?
放寬外地醫生來港執業限制並不等於完全取消執業試,而是要制定一套更具彈性的過濾制度。按現行制度,凡是在外地受訓的醫生,不論他來自哪一所醫學院,都必須先通過一共有三個部分、考試日期跨越三個月的執業試,再完成12個月的實習,才能得到在港執業資格。更甚者,莫說初出茅廬的外地受訓醫生,即使是有一定經驗者,他們要來港執業,也是相當困難。按《醫生註冊條例》,醫委會有權豁免任何人考取執業資格試,前提是他有令醫委會信服的執業經驗。但是,按醫委會的指引,只有十年經驗的醫生,更需要是世界知名(internationally renowned),才可申請豁免執業試第一部分的專業知識。這樣的制度看似公平,但實際上極為僵化,完全沒有分辨人才的能力。
世界上有不少著名大學的醫學院,訓練的人才有質素保證,絕不比香港遜色。按2018年權威的《QS世界大學排名》,港大與中大醫學院排名分別為34名46名,質素固然甚高,但也不是高得天下無雙。既然世界上有不少醫學院的質素可媲美本港,那麼挑選一些有質素的學院、建立豁免名單,容許其畢業生免考執業試,理應也不會損害香港醫生的質素。其實香港在九七以前,就曾經容許在英聯邦地區受訓的醫生免試來港執業。這個方式多年來行之有效,也未聞醫生質素下降之說,反而有利本地醫生人數增長。
此外,要做到「適度」撤銷外地醫生來港關卡,還可考慮當事人的行醫經驗,斟酌豁免其執業試(例如可以限定只計算在先進地區行醫的經驗)。這樣彈性處理執業試,便能兼顧吸引外地醫生與保證質素。
問題二:外地醫生難適應本地醫療系統、不懂廣東話?
有專業團體指出,外地醫生即使質素沒有問題,但他們不熟悉本地醫療體系運作及風土病,未必能適應。這點的確不無道理,但其實即使放寬外地醫生來港執業,也可以照顧到這種擔憂。
現時的制度採取「一刀切」方法,外地醫生來港,要麼通過執業試和實習期才能執業,要麼就不能執業。但其實評核制度可以採用更彈性的方法,以新加坡為例,到當地執業的外地醫生,只要受訓於指定的認可院校,便可成為「有條件註冊」(conditional registration)醫生又或是「臨時註冊」(provisional registration)醫生(前者供已完成實習者申請,後者為未完成實習者)。這兩類醫生無須考執業試,也能在指定醫療機構工作;在接受監督和觀察一段時間後,只要成績理想,便能成為正式註冊醫生。必須強調的是,新加坡雖然沒有執業試,但醫生質素亦沒有明顯下降︰2016年,新加坡有42.5%醫生為外地訓練,但每千名醫生的投訴個案數目,對比起過往十年並沒有大變化。
雖然香港也有「有限度註冊」(limited registration)醫生的制度,但有限度註冊醫生並沒有新加坡般的「監督期」,沒有機制讓他們轉為正式註冊醫生。可以說,這種機制只能提供臨時人手;事實上,有限度註冊醫生人數寥寥,至2016年底只有134名,佔本地醫生總數不足1%,根本難以緩解本地醫生不足。其實,只要採用類似新加坡的制度,先讓受認可的外地醫生豁免執業試等關卡,然後藉監督判斷他們的質素,以及能否適應本地醫療體系,誠可謂折衷方法。
另外,有部分人質疑外來醫生不會講廣東話,不適合來港工作,這說法的確有少許道理。但話說回來,現時的執業試也不會考核廣東話能力,而據報道,確實也有不諳廣東話的外地受訓醫生能通過實習;假如論者真的如此重視醫生的廣東話水平,便應該倡議改革現行的執業試制度,要求加設廣東話能力關卡,而非在討論應否放寬海外醫生來港執業時,才煞有介事般將這問題放大。當然,必須承認,若期望海外醫生能在公營醫療系統服務,廣東話確是不可或缺的語言要求;但這根本不是無法跨過的障礙——要麼加設廣東話能力關卡,要麼指定來港者須在受監督期間學會廣東話,這不就能釋除論者疑惑了嗎?
問題三:外地醫生 = 內地醫生?一國兩制下無法恢復英聯邦醫生制度?
不知何故,一提到外地醫生,不少港人會立即聯想到內地醫生︰「放寬外地醫生來港」,便即「內地醫生可自由來港執業」,進而得出「本地醫生質素勢必大幅下降」的結論。
必須強調,「外地醫生」乃指外地受訓的醫生,包括但並不等同於內地人;正如前文所言,最理性的做法是建立一個豁免名單,只豁免高質素院校的畢業生,名單以質素為客觀考量基準,不一定是英聯邦地區,也不局限於內地,而且須定期更新。立法會醫學界議員陳沛然曾撰文指,一國兩制下,不可能再回復「英聯邦醫生」制度,也不能選擇性地只承認某些內地院校的畢業生,故此最客觀的方式就是保持嚴謹的執業試制度。然而,陳沛然只說對了一半︰只承認英聯邦地區或內地訓練的醫生當然不合理,但最佳的做法不一定是維持嚴苛的執業試制度,豁免特定的高質素院校畢業生應考執業試,也是可取做法。
問題四:外地醫生不會留在公院?
醫生團體亦指出,即使放寬外地醫生來港,但現時公院工作環境如此差,他們也不會留在公院工作,無助解決問題。就此,提倡放寬外地醫生來港執業,是針對香港總體醫生不足的問題,而非針對公院人手問題。香港醫生比例遠比先進地區要低,是鐵一般的事實(見前文),無論外地醫生來港到底是留在公營或私人醫療體系,對香港病人而言都是好事。再者,獲豁免執業試的外地醫生,可以規定其在公立醫院受監督,這樣便可為公院提供一定短期人手。
當然,增加醫療資源、改善醫院人手、加強本地培訓才是應對本地醫療問題的治本之道;然而,放寬外地醫生來港執業與這些方向並無衝突,可以作為應急方案先為香港增加醫生數目,長遠而言亦可作為輔助方案。而所謂的放寬亦並非指完全撤銷所有執業考核,只是利用更彈性的方案吸引外地人才來港;只要設計得宜,要在放寬考核與嚴守質素之間取得平衡,並非不可能。
其實不少先進國家也有方便外地醫生執業的政策,要知詳情,可看下一篇文章。
如何放寬才是合理?
注:以新加坡為例,未完成實習的醫生會進行實習,他們所持的牌照為「臨時註冊」,實習地點必然在公營醫療系統。已在外地完成實習的醫生則會申請「有限度註冊」,可在指定的機構工作(包括公營和私營),並在監督下行醫。
輸入外地醫生相關文章:
【醫生不足】人手短缺未來十年仍嚴重 解決醫生荒有何方法?
【醫生不足】新加坡設海外醫生執業豁免名單 為何在香港不可行?
【醫生不足】報名繁複考核病例離地 海外醫生來港執業困難重重
其他倡議專題︰
勉強讀DSE 不如讀「工業中學」?
誰是「香港人」?永久性居民就是嗎?
港鐵上蓋不建豪宅 股民還有興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