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農場》《一九八四》源自奧威爾親身經歷?|書話餘語|王璞

撰文:王璞
出版:更新:

從前抱藝術家夢的青年都愛跑去巴黎,為甚麼?我讀了其中不少人的巴黎回憶錄,總的印象是:他們要去巴黎操練一下自由的感覺。
文:王璞|原題:噩夢成真

從前抱藝術家夢的青年都愛跑去巴黎(unsplash@heytowner)

特別是那些來自不太自由國家的人,從小行為說話都要被限制:這個能說那個不能說。幹別的行當還行,搞藝術絕對不行。搞藝術,必須天馬行空,無拘無束。所以要到藝術自由的天堂巴黎去操練自由。

不過,我感慨最深的巴黎回憶錄卻是來自民主國家的英國作家奧威爾的《巴黎倫敦落魄記》。沒錯,就是寫《一九八四》的那位。

著有《一九八四》、《動物農場》等經典的喬治·奧威爾曾加入英國在緬甸的殖民警察服役。(網上圖片)

奧威爾跟吉卜林一樣,也出生在印度。三歲回到英國,後來考上伊頓公學。這學校的畢業生大部分上了劍橋或牛津,要不就繼承家業經商。奧威爾卻獨出心裁,去了緬甸當警察。他受夠了學校的清規戒律,以為這將是一次精彩的冒險之旅,有高工資可拿,還可從此擺脫父母管束。

然而,這工作越幹越不對勁,生性敏感不羈的他,發現自己從事的是一份「令人厭惡的骯髒工作」。他在回憶那段日子的書《緬甸歲月》裏寫道,他越來越為自己「蛻化的帝國主義角色後悔」。他原來認為警察的暴行合法正當,現在卻對這一職業深惡痛絕,這一憎惡終身難以釋懷。後來還把他當時最憎惡的長官名字安到他小說裏大壞蛋的頭上。

幾年之後他回到英國,作出一個令家人朋友震驚的決定,辭去這份高薪優職,去巴黎從頭來過。

《巴黎倫敦落魄記》書封(amazon)

這就開始了他在巴黎和倫敦之間長達四年的底層生活。那段經歷被他寫入他的第一本書《巴黎倫敦落魄記》中。我讀這本書,好幾次不得不歇下來抖口氣,因為實在太悲慘了。毫無海明威《流動的盛宴》的巴黎浪漫,簡直是伏尼契《牛虻》的翻版,主角亞瑟,一名富家公子因失望和憤怒離家出走,從天堂跌落到人間地獄。有段時間,他連洗碗的工作都找不到,三餐不繼,棲身於貧民收容所。這對於一位名校出身,精通六種語言的前警察來說,簡直是一種自虐行為。

但是比起他之後在西班牙的經歷,這段生活至少還算安全。一九三六年西班牙內戰爆發,奧威爾作為志願者前往參加。現在看來,那場內戰其實是兩大極權主義——德意法西斯支持的右翼佛朗哥和蘇聯共產黨支持的左翼人民陣線——的較量。奧威爾參加的是左翼。他那時是個狂熱的社會主義者。出生入死兩三年,最後脖子上中了一槍差點沒命。這一槍不是敵人打的,是他同志打的。他回來後寫了本書《向巴泰羅尼亞致敬》,揭露了左翼分子們的殘酷內鬥。那本書幾乎是《一九八四》的胚胎。

喬治.奧威爾《一九八四》

他的每一本書都來自他親歷的現實生活,最後,才把這些體驗和思想的精華集結在了《動物農場》和《一九八四》中。

這樣,他注定了一生顛沛流離,孤獨貧困,直到他在四十六歲的盛年病逝,還只是一位小有名氣的專欄作家。他甚至來不及享用他的書給他帶來的巨額版稅。因為那時候他最暢銷的書《動物農場》和《一九八四》都還出版不久。以前他雖已出版了十幾本書,都銷量平平。要到他去世以後,人們才漸漸認識到他的偉大。

《動物農場》封面(圖片來源:@AnshulChaturvdi/ Twitter)

我曾看過奧威爾在臨終的病床上接受BBC一位女記者採訪的視頻。記者就《一九八四》提問道:「我認為這本書是個可怕的傑作。如此恐怖,以至於我再也不想看到類似著作了。你為甚麼要創作這樣一部作品呢?」

奧威爾回答了一段話,大意是:小說描寫的是人類很可能會遭遇的前景。整段話我已無法復述,但我記住了他最後那句話:

「我之所以描述這一危險的、噩夢一般的圖景,只有一個意圖:別讓它發生,全靠你們了。」

我也記住了他那骨瘦如柴的面容,還有那憂心忡忡的眼神。唉,他好像已經看到他的噩夢行將不斷成真。

(獲作者授權轉載自Facebook帖文。圖片及標題為編輯所擬,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

【王璞其他文章:馬斯克最愛《銀河便車指南》 書中情節猶如中國現實事件?

【王璞其他文章:評諾獎得主安妮艾諾 為何作家總愛寫童年往事、家庭悲劇?

作者簡介:王璞生於香港,長於內地。上海華東師大文學博土。一九八零年開始寫作。一九八九年定居香港。先後作過報社編輯和大學教師。二零零五年辭去大學教職,專事寫作。主要作品有:小說集:《女人的故事》、《雨又悄悄》、《知更鳥》、《送父親回故鄉》;散文集:《呢喃細語》、《整理抽屜》、《別人的窗口》、《香港女人》、《圖書館怪獸》、《小屋大夢》;長篇傳記:《項美麗在上海》;文學評論:《一個孤獨的講故事人—徐訐小說研究》、《我看文學》、《散文十二講》(此書內地版改名為《作文十二講》、 《小說寫作十二講》、教學參考書《現代傳媒寫作教程》等。長篇小說《補充記憶》獲天地圖書第一屆長篇小說獎季軍,長編小說《么舅傳奇》獲天地圖書第二屆長篇小說獎冠軍、第六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小說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