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沙特「永遠在作秀」 ? 他為什麼拒領諾貝爾獎?|王璞

撰文:王璞
出版:更新:

假如說波伏娃是一生都在撒謊的女人,那麼她的情人薩特可說是一生都在作秀的男人。(編按:波伏娃港譯波娃,薩特港譯沙特。)
文:王璞|原題:他人即地獄?

波娃是女性主義的代表人物。圖為1955年,其同伴侶尚-保羅・沙特(Jean-Paul Sartre)一起至北京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六周年慶典的場景。(來源: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薩特的名言「他人即地獄」,是我對他存在主義理論的最早認識。那時我在讀研究生,住集體宿舍。四人一間,房間里放下四張碌架床和四張桌子就沒一點空位了。坐里面的人要出去,坐外面的人就必須站起來。房間小得連氧氣都因別人的存在而不夠用似的,所以我本能地從字面意思理解薩特這一名言。

沙特《無路可出》書封(Goodreads)

而薩特用以圖解這一哲學命題的小說《禁閉》(編按:港譯《無路可出》),正是設定了三名身處一間禁閉室的囚徒,他們互相厭惡、爭吵、對抗,但誰也無法離開無法死去,每個人對別人都變成了地獄。

可是畢業時我對這一名言已發生懷疑。原因很簡單,三年相處之後,我們四名宿友成了好友,分享喜樂也分享哀傷。當你苦於失眠難以入睡時有人在身邊大聲喧嘩,他人的確是地獄;可當宿友見你躺床上了連戴耳機聽收音機都把音量開到最小時,他人就情同親人了。

我想,他人是地獄的可能性是與大家之間的忍耐、同情、和理解程度成反比的,當互相之間的忍耐、同情、和理解達至一定程度,情況就會發生反轉,他人不再是地獄了,變成了難友、伙伴和摯友。

德国哲学家萨特。 UNSPECIFIED - CIRCA 1900: Jean-Paul Sartre. (Photo by Dominique BERRETTY/Gamma-Rapho via Getty Images)(图源:GETTY/VCG)

我後來又讀了薩特其他著作:文論、小說、還有自傳,對這句名言又有了新的理解。我想,除了字面上的意思,還可以把它理解為:世界上每個人都不是單獨存在的,都勢必活在他人的目光下。無視他人的目光就會變成無法無天的混蛋。每個人的存在都必須以別人也能存在為前提。法律就是因此而制定的。

但是,如果過份在乎他人的目光,分分秒秒都以他人的目光來調校自己的存在,你就象一個永遠下不了台的演員一樣,永遠在作秀,永遠在勞苦。他人的存在就成了自己存在的地獄。

薩特就活成了這麼個人,一生都在追求掌聲和名望,為了讓自己在觀眾眼里永遠最特別最出彩,他的婚戀、他的事業、他的一言一行都得不同凡響特立獨行。獲得諾貝爾獎也選擇不去拿,因為不去拿比去拿更具轟動效應。

不過無論如何,一生都在作秀比一生都在撒謊好。這讓他跟波伏娃一起參觀了中國回來,明智地選擇一言不發。畢竟是個造詣非凡的哲學家,他明白,發言的話,要未得罪情人要未得罪觀眾,於是沉默是金。

(獲作者授權轉載自Facebook帖文。圖片及標題為編輯所擬,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

【王璞其他文章:評諾獎得主安妮艾諾 為何作家總愛寫童年往事、家庭悲劇?

【王璞其他文章:《玩謝大作家》 使人想起諾貝爾獎得主奈保爾的寫作要義?

作者簡介:王璞生於香港,長於內地。上海華東師大文學博土。一九八零年開始寫作。一九八九年定居香港。先後作過報社編輯和大學教師。二零零五年辭去大學教職,專事寫作。主要作品有:小說集:《女人的故事》、《雨又悄悄》、《知更鳥》、《送父親回故鄉》;散文集:《呢喃細語》、《整理抽屜》、《別人的窗口》、《香港女人》、《圖書館怪獸》、《小屋大夢》;長篇傳記:《項美麗在上海》;文學評論:《一個孤獨的講故事人—徐訐小說研究》、《我看文學》、《散文十二講》(此書內地版改名為《作文十二講》、 《小說寫作十二講》、教學參考書《現代傳媒寫作教程》等。長篇小說《補充記憶》獲天地圖書第一屆長篇小說獎季軍,長編小說《么舅傳奇》獲天地圖書第二屆長篇小說獎冠軍、第六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小說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