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故事】全港最細住人小島 高峰上千居民 移民潮後只剩三人

撰文:李慧筠 曾梓洋
出版:更新:

香港有263個島嶼,旅遊書說,鴨洲是香港有人居住的島之中最小的,只有0.016平方公里,還不夠維多利亞公園大,半小時就能環島一圈;本地旅行團說,鴨洲特色就是鴨眼般的海蝕拱,不登島離遠看也可以;他們沒說的是,鴨洲以前曾經近千人居住,後來人如滾雪球般移民,幾乎整個鴨洲搬去了英國,剩下空空的屋、三個人和當年新界島民去與留的幾個故事。攝影:曾梓洋撰文:李慧筠

鴨洲在吉澳西面,一海之隔是鹽田貨櫃港。一日只有幾班船出入,持禁區紙經沙頭角驅船前往。(曾梓洋攝)
島如匍匐於海上的扁鴨,鴨頭面向內地,海蝕拱如鴨眼,石頭向東南漸漸聳高生出綠蔭,是鴨背,升至28米又緩緩向下降,像鴨屁股。(曾梓洋攝)
高峰期島上約有一千人居住,岸邊滿是漁排及漁船,兒童在學校讀書,海灘都是浮浮沉沉的嬉水人兒。(曾梓洋攝)
在島上呆上整天,見到的人也可能不足十個。島上長住人口只有三個:老村長陳秀冬、他的女兒陳長嬌、何安伯伯。(曾梓洋攝)
1960年代,有三個鴨洲男人靠着鎖羅盤村原居民的關係,乘船從鴨洲到尖沙咀,再坐船到英國去,那時候,擔保人、勞工紙、一副願挨的骨頭,就是移民的條件,從此村民牽連下一個村民移英。(曾梓洋攝)
「你去倫敦、紐卡素、愛丁堡看看,足足有1,000個鴨洲人!以前鴨洲人窮,現在住英國駕車返工,鴨洲就幾座樓冇人住」陳秀冬說。(曾梓洋攝)
「鴨洲的天空很大,藍天白雲,奇怪呢,在英國沒那麼大。人是軟弱的,人大夥兒去了,就跟着去,很正常。英國我去過幾次,什麼都有,但不是我的,是人家的呢」陳秀冬說。(曾梓洋攝)
仔女計劃過讓老人家入住老人院,他不從,「說寧願在鴨洲屋子死去,等水警發現臭味,也不要去」陳秀冬說。(曾梓洋攝)
「到你大了就會想走,不想整天在島上無所事事。」嬌姐還是嬌妹的時候,和朋友都有這種想法,於是跟大隊出市區打工,在紙廠、電鍍廠中賺點生活費。(曾梓洋攝)
「一喊移民就一窩蜂,他又去、你又去,每個家庭都放仔女去英國,最後全部人都走光光」嬌姐說。(曾梓洋攝)
鴨洲村長陳啟升說,當時漁民因為學識少,一般只能做製衣廠、電子廠,村民寧願轉換新環境,畢竟英、荷等地有自己的親戚照應。(曾梓洋攝)
陳啟升沒移民,卻也沒留在鴨洲。「長住真的沒辦法,打工一定要出去,突然一個風打來,無船就不能回家了。」(曾梓洋攝)
「鴨洲本來就很多戶人家通婚,一家去了親家又去,人抉擇有時是一窩蜂,大家會想,打魚人有什麼學識?出去市區就是做工廠,不會有什麼成就,你去英國博一博反而有機會」陳啟升說。(曾梓洋攝)
陳啟升對鴨洲有一個想像,就是造一所安老島,把流散各處的老村民吸引迴流。(曾梓洋攝)
兩年前漁農自然護理署接觸他們,想在鴨洲辦一所地質教育中心,他覺得好,有導賞館和文物,或能吸引人氣,也許有些英國村民會回來幫忙管理,或是開個茶水部也好。(曾梓洋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