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紀實攝影師王福春,經典攝影集《火車上的中國人》最近再版,書中紀錄了90年代火車上旅客的人生百態,王福春乘坐火車上千次,從10多萬張作品中,挑選攝影集中100多張照片。他說:「這是我的代表作,紀錄了上個世紀中國人乘火車難忘的記憶。」王的照片中充滿故事,從相擁而睡的情侶、帶寵物上車的人、躺在椅背睡覺的旅客、到圍着打麻雀的乘客、玩各種樂器的人都有;王表示:「凡是有故事,有情節,有情趣的,好玩的我都拍。」王福春感慨地說:「現在火車上已沒有故事」,他表示:「我過去拍80,90年代拍綠皮火車,儘管那時坐車很痛苦無奈,可車裏人與人有感情;今天的高鐵人們坐高鐵又快又舒適,可人們的感情疏遠了。」他認為,「好的紀實作品應具有時代特徵。」一位優秀的紀實攝影師,「應具備文學家的思想,哲學家的思辯,美學家的愉悦,漫畫家的幽默」。他呼籲拍攝紀實攝影的人,「不要跟風,人家拍甚麼你拍甚麼。」攝影:©王福春(照片由受訪者提供)撰文:徐尉晉點擊相關文章,閲讀詳細訪問內容。
王福春的照片充滿火車上的人生百態,他表示:「凡是有故事,有情節,有情趣的,好玩的我都拍。」又說,「今天拍下,明天成為歷史,你不可以重複,別人也不可複製。」 ©王福春(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王認為:「一幅好的紀實作品應具有時代特徵,是歷史的見證。真實是生命,思想是靈魂。紀實攝影師應具備文學家的思想,哲學家的思辯,美學家的愉悦,漫畫家的幽默。」 ©王福春(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現在的火車上已沒有故事。」王福春慨嘆地說,他認為儘管現在高鐵比從前舒適快捷,但人們的感情疏遠了,「所以故事少了。」 ©王福春(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王提到,攝影初期受文革和工作化影響,照片風格以擺拍為主。後來也受香港沙龍攝影影響,直到80年代初,在哈爾濱會展中心看到日本攝影師日本久保田博二(Hiroji Kubota)拍攝的中國人作品,深受感動,轉而拍攝紀實照片。 ©王福春(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曾表示數碼攝影「不是作品」的他,形容自己是個保守派,更豪言要「將傳統影像傳統到底」。後來他才發現,「好的作品,不在於是什麼機器拍的,關健看作品的文獻價值。」 ©王福春(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前半生從事美術宣傳工作的王福春,直到40多歲才開始攝影,因為攝影速度比畫畫快,所以從此「拿起相機將畫筆放下」。他表示,雖然自己自此沒有再繪畫,但把美術元素融入攝影裏。 ©王福春(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好的紀實作品應具有時代特徵。」他認為,一位優秀的紀實攝影師,「應具備文學家的思想,哲學家的思辯,美學家的愉悦,漫畫家的幽默」。©王福春(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談到中國紀實攝影的發展,王稱:「中國紀實攝影走到今天,走到一個困惑的節點。老手吃老本,不需再拍下去了,夠了。新人無處下手,不知道拍甚麼。改革開放到今天,什麼題材都被佔領。」 ©王福春(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不要跟風,人家拍甚麼你拍甚麼。」王福春這樣提醒紀實攝影師:「應選好屬於自己的專題,不要急功近利,要放長線釣大魚,從現在開始拍十年二十年後再看,讓它成為不可複製的歷史,這就是紀實攝影。」(徐尉晉攝) 至於未來的拍攝和展出計劃,王福春稱,將於明年出版《火車上的中國人40年》和《中國人影像40年》兩本攝影集,同時辦兩個影展,讀者不妨留意。詳情訪問內容,請點閲相關文章。(徐尉晉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