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黃勤帶攝影集《皇后旅館》 紀錄港澳兩地30年借來的時光

【專訪】黃勤帶攝影集《皇后旅館》 紀錄港澳兩地30年借來的時光
撰文:徐尉晉
出版:更新:

2017年是香港回歸20周年,著名攝影師黃勤帶推出新攝影集《皇后旅館》,收錄了1977年至2009年間香港及澳門兩個殖民地的城市光影。黃勤帶解釋,書名代表兩個城市的本質,都像是一間旅館:「這裏好像是一個借來的時光,借來的地方。」「這兩地方是一個孖生兄弟,一個400多年葡萄牙的殖民地,一個是150年英國的殖民地,只不過是在發展上有一點時差,本質上沒有太大分別。」他說。新書有300多頁,共有200多張黑白照片,香港與澳門照片約各佔一半。照片可以看到客機飛過即將拆卸的九龍城寨、1997年英軍鳴金收兵的重大儀式、回歸當天市民在皇后像廣場慶祝過後滿地垃圾的畫面等。拍攝逾40年的黃勤帶認為,影像的世界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新聞攝影不是獨立王國,不可能萬世不變。就連世界新聞攝影比賽(荷賽)也修改了部分賽例。現在再說60、70年代《LIFE》那種報導風格,代表時代沒有進步。」他認為新的時代,應該有新的報導風格,「現在連Magnum攝影社本身也要變化,不變就會成為歷史。」他又說:「你拍攝沙龍也可能有一張很好的新聞照片,相反,拍攝新聞相片時,如你因循守舊,張張也是一種框架裏的東西,其實都變成一種沙龍。」訪問當天較早前,黃勤帶在臉書上回答友人問題,談及出版新書《皇后旅館》為何不申請資助,他這樣回答:「資助的規矩,理應同地鐵車廂相反,關愛座系畀年青人坐的。我都就快落車,企多一陣而已。」在網上盛行的今天推出攝影集,黃勤帶認為,攝影書仍然有存在價值的,只是現在香港的氣氛,還未能給予攝影師的合理回報。他又補充道:「而且,一個成熟的社會,影像也不可以太落後。」「01影像」與黃勤帶就新書進行了一次專訪。他更會於4月27日舉行新書分享會和為期一天的小型作品展,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留意。詳情請瀏覽:http://bit.ly/2oIOg5a攝影:©黃勤帶(照片由受訪者提供)撰文:徐尉晉

2017年是香港回歸20周年,著名攝影師黃勤帶推出新攝影集《皇后旅館》,收錄了1977年至2009年間,香港及澳門兩個殖民地的城市光影。黃勤帶解釋,書名代表兩個城市的本質,都像是一間旅館:「人們不會把此地當作自己的地方,他們沒有這個概念,這裏只是讓人休息再上路的旅館。」他說:「這裏好像是一個借來的時光,借來的地方。」©黃勤帶(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1977年至2009年正是香港經濟起飛的時代,黃勤帶說:「這裏是一間好旅館。不同時期,不同地方的人前來尋求庇護,因戰火來的,政治原因來的都有。可以在這揾到食,照顧到下一代,有些人或會落地生根,但與年輕一輩不同,人們稍作停頓,休養生息後,有機會便會再去其他地方。」©黃勤帶(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新書共有300多頁,共有200多張橫度及直度的黑白照片,香港與澳門照片約各佔一半。照片可以看到客機飛過即將拆卸的九龍城寨、回歸前全副武裝的女防暴警察操練情況、1997年英軍鳴金收兵的重大儀式、回歸當天市民在皇后像廣場慶祝過後滿地垃圾的畫面等。 雖然書中充滿歷史性的畫面,但他認為《皇后旅館》不是一本懷舊的攝影集,而是「一本自以為有新意的documentary。」©黃勤帶(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紀錄也有好多個層次。」黃勤帶說,「並非只有新聞記者拍的新聞攝影,或者花好長時間拍攝的圖片故事才算是紀錄。記者行家每日為新聞拍照,需要直截了當地告訴讀者內容是甚麼,這是一種層次的紀錄。但除了這種新聞現場的反射,帶着內心想法去拍攝,那種內心折射的東西也可以是一種紀錄。」他又說:「那隻在乎不同需要,沒有高低,好壞之分。」©黃勤帶(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黃勤帶笑言:「其實,攝影也沒有那麼細分,簡單來說只有兩種相片:一種是好的相片,一種是不好的相片。」他進一步說:「你拍攝沙龍也可能有一張很好的新聞照片,相反,拍攝新聞相片時,如你因循守舊,張張也是一種框架裏的東西,其實都變成一種沙龍。」©黃勤帶(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黃勤帶在1977年入行當突發記者,拍攝逾40年,他認為,影像的世界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新聞攝影不是獨立王國,不可能萬世不變。就連世界新聞攝影比賽(荷賽)也修改了部分賽例,正正是因為要面對現在出現的問題。現在再說60、70年代《LIFE》那種報導風格,代表時代沒有進步。」©黃勤帶(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黃勤帶又稱,現在再用從前那種方式處理新聞照片,雖然能拍到出來也很了不起,但也是流於一種傳統。「隨著影像發展,2000年後和60、70年代對新聞攝影的寬容度已很不同。從前不可以接受、甚至被視為禁忌的擺拍、構圖、光暗、內容等,現在也可以包容。這不是誰人的構想,這是時代的反映。」他說。©黃勤帶(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攝影集的照片橫跨30年,黃勤帶說挑選相片就好像去超市購物一樣:「如果你有清晰的理念,過程不會很艱鉅,那是一個切入點,如你不知道要買甚麼的話,就大鑊些啦。」他笑說。©黃勤帶(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黃勤帶又形容,攝影集的編輯工作像電影剪接:「好像別人拍電影一樣,這些相片已拍攝了及放在這裏很久,要決定究竟剪哪些不剪哪些,整個故事是怎樣。我按自己的構思,去構築一本書出來,至於出來感覺如何,便問要看書的人,就像看每套電影的人的感覺都不一樣。」今次新書主要是黃勤帶自己編輯的,「因為有時別人不知道你想表達甚麼。再好的攝影師,只可以告訴你個別相片的美觀與否。但整條主線,你一定要自己串連起來。」©黃勤帶(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黃勤帶在編排時把香港和澳門的相片「打亂」在一起,儘量將調子(tone)一致的相片選入其中,「並不是說一張相片美觀或不美觀,而是要適合整個,有些美觀的或具有歷史意思的相片,我都沒有放進去。」©黃勤帶(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在網上盛行的年代,問黃勤帶為何堅持做攝影集,他說:「也有人提議不如做網上版,但揭書和看電腦始終是兩種感覺。如果只是資訊的傳遞,電腦會更加方面,但攝影集更是感覺的傳遞。」例如今次新書共有三種封面,包括50、60年代人們常穿的「綢仔布」及其他布料,也令攝影集的感覺不一樣。©黃勤帶(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黃勤帶曾出版《填海記》、《香港地》、《1989廣場的日子》、《Vajrayana》等多本攝影集,距離上本作品集出版不足一年又有新作,他笑說:「年紀大,要做的事儘快做。」接下來如果有機會,他希望整理在日本311地震後拍攝的大量相片。「但作為一個香港的攝影師,我也希望先處理香港的影像。」©黃勤帶(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我想自己算是喜歡攝影集吧。客觀上我不斷在做這件事,在經濟上是沒有回報的,能拿回製作成本,已很困難。」沒有經濟回報還要出書嗎?黃勤帶這樣回答:「第一個研究空氣重量的人,一般人都覺得,無論對自己、家人或人類都沒有意思,但正正是有一個瘋狂的人,研究出空氣有重量,引申很多科學的發明,改變了人類的行為模式。」©黃勤帶(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黃勤帶說:「我認為書仍然有存在價值的。如果有一天,人們覺得它沒有必要存在,它也自然不會存在。」他認為,攝影書不是不可發展,只是現在香港的氣氛,還未能給予攝影師的合理回報。他又補充道:「而且,一個成熟的社會,影像也不可以太落後。豐富的影像和成熟的社會應該是匹配的。」©黃勤帶(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今次新書分享會上,黃勤帶邀請了本地攝影師楊德銘(Paul)與藝術史學者李世莊博士(Jack)進行對談。黃說:「以前我們這一輩拍攝,一定要有真摯感情,要很有責任心,符合人道主義,照片要有社會公論,是一種很沉重的東西。但世界已經改變,例如香港目前的氣氛,還要持著這樣的態度去做,是一種很大的負擔。有人認為Paul的攝影風格,和傳統的很不一樣,但我認為他的風格正正是一個轉捩點(turning point)。用反諷的、沒有那麼沉重的、看上去好像很輕盈的方式去拍攝,我認為這是一個攝影新的方向。」©黃勤帶(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黃勤帶續指,其實這種轉變,在很多地方已經出現。「現在連Magnum攝影社本身也要變化,不變就會成為歷史。」他舉例說,起初攝影師Martin Parr加入Magnum時,風格也不被社中其他資深攝影師認同。「但只有他這一類人在Magnum裏面,才有一個重新的機會。從前那種大師之作(materpiece)、《LIFE》雜誌、人道主義的東西,也變了殿堂和博物館談論的對象。」(徐尉晉攝)
訪問當天較早前,黃勤帶在臉書上回答友人問題,談及出版新書《皇后旅館》為何不申請資助,他這樣回答:「資助的規矩,理應同地鐵車廂相反,關愛座系畀年青人坐的。我都就快落車,企多一陣而已。」他更會於4月27日舉行新書分享會和為期一天的小型作品展,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留意。詳情請瀏覽:http://bit.ly/2oIOg5a (徐尉晉攝)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