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輯】當發展的風起了 落馬洲沙塵記 

撰文:周穎瑤
出版:更新:

2007年,10年前,當時的行政長官曾蔭權在施政報告中,將河套地區發展列入十大建設計劃。2017年1月,港深簽署《關於港深推進落馬洲河套地區共同發展的合作備忘錄》,標誌着港深雙方共享河套地區上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一步接一步,落馬洲已在發展的硬道路上。由偷渡熱點頓成潛力無窮的土地,外來的投資商、中介人與居民,各有盤算。商機當然是金錢遊戲,落馬洲未來難免一輪改頭換面。炎夏的一天,來到落馬洲村村民郭金祥的家,看他一家如何感受這風雲變。撰文、圖片編輯:周穎瑤

中港邊境一帶,有大大小小的魚塘,圖左綠油油的區域,便是落馬洲河套區。(鄭子峰攝)
退休廠商吳中華(左)想到發展邊境的魚塘,打造優質魚品牌,經朋友介紹找來圍村出身的中介歐潤容(阿容,右),再通過阿容認識落馬洲村居民郭金祥(中),三人決定在落馬洲發展魚塘生意,大展拳腳。(鄭子峰攝)
阿容帶記者到他們的一塊地視察。望一眼魚塘的痕跡,塘水已被抽乾,阿容解釋正在調較塘底土壤的酸鹼度,然而「經驗不足」,夏天讓塘底的瘀泥無法變幹,把鏟泥車吸住了。(鄭子峰攝)
郭金祥自少便在落馬洲村居住,家中尚有年事已高的母親何歡喜。郭金祥是九兄弟姐妹中唯一仍與何婆婆同住的子女,其他兄弟姐妹們曾提議接婆婆出市區住,但被婆婆婉拒了。(鄭子峰攝)
何婆婆現在每日都坐在冰櫃前,等待單車客探望,買凍飲幫襯,順道聊天。(鄭子峰攝)
郭金祥家中有隻寵物豬「寶寶豬」,當主人喂牠的時候,牠會一鼓作氣地爬上欄接食物。(鄭子峰攝)
落馬洲一帶魚塘出產平價魚類,如鯰魚、鯇魚、大頭魚等。深圳河也有野生魚,捉回來的魚碩大肥美。(鄭子峰攝)
這天,阿容(左一)及吳中華(右一)看完魚塘後,帶着施工工人到郭家的農莊開飯。(鄭子峰攝)
何婆婆在落馬洲住了幾十年,現與兒子居於河套對岸,一個名為「荷花農莊」的地方。這裏的兩個魚塘和一個蓮花池,是郭家十多年前向落馬洲張家租下的。(鄭子峰攝)
趁着發展的熱潮,落馬洲不少土地早已被地產商收購了。一架架的泥頭車駛進來,數個地點有工程展開,揚起滾滾塵土,何婆婆有時要戴上口罩,才能繼續坐鎮於大冰櫃前。(鄭子峰攝)
落馬洲村很多原村民都因為養魚業式微,離開村落到市區找生活。不過,塵土飛揚以外,落馬洲此刻仍是好山好水。對於郭家,尤其是何婆婆,這裏更是滿載回憶的地方。(鄭子峰攝)
到了今日,郭金祥仍會在舊深圳河上捉魚。他拉着小船,拿着魚網,發揮幾十年的本領,回到原來的樸素。(鄭子峰攝)
對外人來說,落馬洲是個陌生而遙遠的地方,看河套發展更是一頭霧水。河套地區卻將成「特區中的特區」的試點,發展成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新年的時候,深圳會放煙花慶祝,郭家幾十個親友都會回落馬洲,看着對岸璀璨的煙花倒數。(鄭子峰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