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分析】香港精神科醫療瀕臨爆煲 如何避免悲劇再現?

撰文:林劍
出版:更新:

歌手盧凱彤周日(8月5日)於跑馬地墮樓身亡,令一眾歌迷心碎,她生前曾確診患躁鬱症,令社會對這種疾病更為關注。她所屬的音樂製作公司「人山人海」亦透過盧凱彤Facebook專頁,呼籲公眾關注社會上漸趨嚴重的情緖病問題。
在工作環境高壓、生活節奏急促的現代社會,精神疾病可算常見的「都市病」。有別於一般身體疾病,精神疾病患者往往需要更多的時間、空間才能康復。
偏偏現時香港不論公私營,對於精神科疾病患者的支援相當不足,專科醫生數量也低於世衞標準,無論診症輪候時間、跟進支援都做差強人意,試問在這種環境下,如何為患者製造一個理想的康復環境?又如何防止這類悲劇再次發生?

盧凱彤生前受到躁鬱症困擾。(視覺中國)

延伸閱讀:【盧凱彤墮樓亡】「人山人海」fb發文悼念﹕她一直勇敢地與病搏鬥

精神科疾病普遍 本港患者估計近100萬

躁鬱症全名「躁狂抑鬱症」,其特點在於患者情緒大上大落,如同「坐過山車」,幾乎無跡可尋,如果有看過電影《一念無明》,由余文樂飾演的主角阿東,就是典型的例子:一時自信心爆棚,一時情緒極度低落。據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教授李誠所指,全球患有躁鬱症的數字約是人口1%至3%。

若要評估香港市民的整體精神健康水平,根據去年的「全港精神健康指數調查」,26.5%港人的個人精神健康狀況處於不合格水平,雖已按年下跌5個百分點,但仍屬於高。而衞生署《香港精神健康調查2010-2013》更指出,本港16歲至75歲華裔成人,一般精神病的患病率為13.3%,即近七分之一人,以全港人口推算即近100萬人。

《一念無明》中由余文樂飾演的主角阿東,就是一名躁鬱症患者。(《一念無明》電影劇照)

延伸閱讀:【01周報.精神康復】政府冷待資源嚴重短缺 精神康復路阻且長

公立精神科新症 最長要等兩年半

與此同時,香港對於精神科疾病的照顧向來不足。先論公營,目前除非患者被介定為有即時傷人或自殘風險,否則一般都會被列為「穩定」類別。根據醫管局最新數字,截至今年6月30日各醫院聯網轄下醫院的精神科新症,「穩定」類別輪候時間要以年計算,最少(港島東聯網)要等48周,最長(九龍東聯網)要等足125周,即兩年半左右。

即使等到見醫生,病人仍然需要依靠長時間的心理治療和跟進,才可以順利康復。不過即使覆診,現時一般診症時間只有約6分鐘,比普通科的8分鐘標準還要低。

可是精神科疾病患者,正正需要更多時間去理解其需要、與醫生建立互信,從而找出最理想的治療方法,如此水過鴨背式的診症,當然不利患者的康復。

延伸閱讀:【看精神科的人.一】密密做飲啖水都難 公立精神科醫生的一天

窮人病不起 有錢一樣病不起

如果擔心公營醫院精神科服務輪候過久,轉看私家精神科醫生,每次收費動輒以千元計,但即使付得起,整體醫生人數同樣不足。世衞精神科醫生標準為1:10,000,即每1萬名人口需要1名醫生,美國比例約為1:8,000,英國約為1:7,000,但香港現時比例約為1:20,000,整整低標準1倍。

按照專注不足/過度活躍症(香港)協會提供的數字,2017年全港精神科醫生有378人(連同已退休的醫生),而當中為公營機構服務的只有224人,僅僅數百人就要為全港約740萬人口服務,公/私營精神科醫療服務瀕臨爆煲的情況可想而知。

再加上,近年社會對精神病的認知增加,需求也在不斷上升。根據立法會去年發表的研究結果,由2011至2012年度至2015至2016年度,本港使用醫管局精神科服務的病人人數由186,900名增至228,700名,增幅達22%。然而在統計期內,醫管局精神科醫生的人數,卻只增加3%。可見精神科醫療服務本已負荷極重,需求又有明顯增加,但醫生的增幅卻遠遠追不上,情況可說相當惡劣。

精神科疾病患者往往需要服食藥物,但會帶來頗多副作用。(資料圖片)

延伸閱讀:精神健康委員會報告籌備4年終出爐 無估算精神科醫護需求

政府欠詳細規劃 精神健康被忽視

對於以上種種情況,政府仍有相當多地方有待改善。香港精神健康議會2014年的「全民精神健康政策意見書」就曾指出,政府對於精神健康欠缺清晰的藍圖,發展精神健康政策及相關服務,導致只能「見步行步、小修小補的補救方式」,推出的服務未能應對需求。

內容舉例指,政府處理精神健康問題時,思維只停留在「提供醫療服務」,主要從病理學角度出發,以消除病徵或問題為主,並非像外國般以復元理念為基礎提供復康服務;其他重要的配套例如在僱傭範疇推行家庭友善政策,促進市民精神健康,也鮮有提及;醫管局及社會福利署也各自為政,未能有系統地處理精神健康需要,以致患者想求助也不知從何做起。

食物及衞生局自2013年起籌備《精神健康委員會報告》,並於去年4月公布,內容承認本港現時對精神病基層醫療人員培訓不足、對於嚴重精神病患者的個人化支援也不夠。可是報告並沒有就日後的精神科護士、醫生的人手具體需求估算,更遑論提出針對性措施改善精神科醫護人手問題。

政府再在去年成立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由前律政司司長黃仁龍出任主席,該會計劃明年進行全港精神健康普查,但最快也要2021年才會有首份普查報告,何時才會有正式政策改變,也屬未知。

前律政司司長黃仁龍任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主席。(資料圖片)

延伸閱讀:政府新設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 前律政司長黃仁龍任主席

病向淺中醫 但前提是「有機會醫」

香港整體醫療體系向來不勝負荷,在個別專科問題更特別嚴重,精神科就是其中之一。培訓一名專科醫生需要至少要10年以上,而精神科在各個醫學專科中,又是相對冷門的科目,醫生的來源已打折扣。

正所謂「病向淺中醫」,精神病和其他疾病一樣,需要完善的醫療服務照顧,而且比起一般的病症,更加需要長時間的照顧、關懷,才能踏上康復之路。只是目前香港醫療體系對精神健康關注不足,以致很多有精神疾病或潛在風險的人,連醫的機會都沒有,更遑論在兒童和青少年時期及早根治。

盧凱彤的離世是一個警號,讓公眾再一次關注人們的精神健康。盼望社會討論過後,政府真的可加快檢討現行整個精神健康政策,至少第一步先增加醫生人手,防止這類精神疾病帶來的悲劇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