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案.政策分析】自願醫保計劃不斷「走樣」 磋跎歲月三十年

撰文:林劍
出版:更新:

財政預算案就鼓勵市民自願購買醫保提出新細節。財爺陳茂波表示,建議向為自己或受養人購買合資格自願醫保的市民,提供稅務扣減。每年每名受保人可作稅務扣減的保費上限為8,000元,估計每名納稅人平均僅慳得800元。食物及衞生局稍後會公布更多計劃詳情。
其實香港醫療政策的困局,既有硬件的人手問題,亦有系統性的問題,其中一個死結就是錢從何來。對於這個問題,香港已經拖拖拉拉了接近30年,政府至今也未能交出一個既可長期維持,又獲得市民支持的方案。而今年推出的自願醫保、退稅安排,是多年來每遇爭議即「閃」的產物,淪為「無敵和稀泥」方案。
說到底,醫保爭議最大的關鍵一向都是「錢從何來、誰來買單」。正因為醫療開支必然會增加,醫療體系「爆煲」只是遲早敏問題。前衞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楊永強當年對於醫療體系問題爆出的一句「金句」,正好演繹了問題的敏感、嚴重程度。

陳茂波公布關於自願醫保的免稅安排。(羅君豪攝)

延伸閱讀:【預算案】自願醫保每人料平均慳得800元 推算首兩年100萬人參與

港英年代:成立醫管局盼提升效率 惜事與願違 

講到香港公營醫療服務,相信不少市民馬上想到各家公立醫院、診所長期爆滿的狼狽相。造成這個局面,其中一個原因是香港的醫療制度主要受英國影響,由政府作主導,負擔大部分的公營醫療開支。早期的醫院事務署是政府部門,經費來自政府預算,員工也是公務員體系;為了醫療資源可更有效運用,1990年成立的醫管局,9成以上的經費來自政府撥款,但希望透過獨立運作提升效率。

這種制度下,市民可以享受較為廉價的醫療服務,達到政府「不容有市民因經濟困難而得不到適當的醫療服務」政策目標,但壞處相當明顯:政府開銷大且效率不彰,到人口老化醫療負擔加重,整個系統將會崩潰。如在2013至14年度,醫療開支佔香港本地生產總值(GDP)的5.7%,比1990至91的3.6%明顯增多,預料數字未來還會繼續急升。

醫院管理局(資料圖片)

延伸閱讀:【預算案2018.01計稅機】陳茂波減稅幫你慳幾多?即刻入嚟計計!

回歸初期:哈佛報告研醫療融資 流產收場

在醫管局成立之後,醫療體系的壓力卻未有解決。到了1997年11月,當局委託哈佛大學作醫療改革研究,1999年報告出爐,內容明言香港醫療融資存在問題,醫療費勢必不斷上升,如果繼續維持公醫制,公共醫療開支將不勝負荷,提倡以社會醫療保險方式進行融資改革,由勞資雙方供款,但由於涉及供款,商界反對反對聲音極大。

由於方案被指無助減低政府支出,更徒增市民的供款負擔,最後被否決。政府後來再建議推出一個名為「頤康保障戶口」的醫療儲蓄戶口,要求達到一定年齡的在職人士供款,由市民自月薪中撥出1%至2%作為供款, 到65歲時可取回,變相只由市民單獨供「強醫金」,同樣因為遭到反對而流產收場。

楊永強當日曾就醫療資金問題,與市民和議員對罵。(資料圖片/香港醫學博物館圖片)

延伸閱讀:【走樣醫保】高風險池消失 醫保名存實亡?5大重點逐個睇

時任衛福局長楊永強爆金句:啲錢喺邊度嚟?天跌落嚟?樹生㗎?

「錢從何來」問題一直解決不了,大幅加稅又爭議過大難以實行,但始終政府在2000年代初面對財政困難,醫管局亦面對數以億元赤字,問題顯得更加迫切。最終在2002年11月底開始,公立醫院急症室由免費改為收費100元;2003年4月1日起,醫管局轄下的住院、專科門診、普通科門診等服務都相應加價,希望收回部分成本,引起民間不滿。

楊永強2003年2月底在立法會接受質詢時,就被長者和議員批評不知民間疾苦,隨即大動肝火罵道:「醫療開支不斷係好大壓力,愈來愈多人用公立醫院,長者需要依賴公立醫院,咁多新藥,咁啲錢喺邊度嚟?天跌落嚟?樹生㗎?」此言論固然激烈,但他亦道出了部分事實:隨著人口老化、新藥日新月異,政府醫療開支必然會愈來愈高,而看診的人流負荷又重,醫療體系愈來愈難維持合理的服務水平。

香港醫療體系負擔極重。(資料圖片)

延伸閱讀:【自願醫保】料2019年首季可投保 標準保單80歲以上不受保

曾蔭權年代:預留500億元推醫保 卻議而不決

其後,由於市民和商界都對供款有反彈,於是政府試圖改由保險制度入手,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在2008年財政預算案中,表示預留500億元啟動醫療融資,而其中一個部分就是推動醫保計劃,特別是協助高風險病人、長者等本來保險公司未必受保的人士,購買醫保,獲得更佳醫療保障。

根據政府最初研究的醫保方案,前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周一嶽最初表示,強制性的醫療保險「較有好處」,因為規模較大,費用預期可較低。但因為保費水平始終沒有保證,亦有擔憂指出管理費若過高,只會重蹈強積金的覆轍,犧牲普羅大眾權益,便宜了保險業界,因此惹來民間團體強烈反對。

類似爭議持續許久許久,最終折衷變成自願醫保,政府最初承諾「人人受保」,但細節安排拖到曾蔭權政府卸任也沒有定案。其中一個原因是,如果醫保變成自願制,若買保險的較多是長期病患、長者等索賠風險較高的市民,保險業界或要做蝕本生意。結果醫保方案一拖,就由曾蔭權年代拖到梁振英年代。

在高永文任內,醫保改革無大進展。(資料圖片)

延伸閱讀:急症室逼爆 病人組織批政府未增撥資源:起橋起路就百億千億咁畀

梁振英政府:醫保方案一再收縮 繼續磋舵歲月

直至梁振英上台之後,食衞局局長換成不熱衷醫保、重視公營醫療的高永文,醫保計劃更愈來愈縮水。政府在2014年推出自願醫保諮詢,範圍進一步縮窄至讓有能力負擔私人醫療的人參與,作為「輔助融資的安排」,不過對於收集各方共識,高永文一早「打定輸數」。同年底,高永文表示當初留作醫療融資的500億元資金,將改作用於公立醫院的基建開支,醫保基金變相「收檔」。

結果,醫療服務錢從何來的問題,一拗就接近30年,而最大問題還是那個:講錢傷感情,商界不想負擔、市民難以負擔、保險公司怕做蝕本生意,大家都不想買單,政府態度亦和稀泥,不願在關鍵時刻作出抉擇,於是談來談去談了30年都沒有結論,又淪為一個典型的議而不決案例。

對於身體欠佳但積蓄不多的長者來說,醫療開支成為了生活重擔,可能要繼續工作幫補家計。(VCG圖片)

延伸閱讀:港大民研:買保險保障未知疾病 6成受訪者認為重要

林鄭新班子:醫保退稅作用成疑 香港可再拖三十年?

最終,目前政府所醞釀的醫保方案,變成一個折衷得近乎無可再折衷的「無敵和稀泥」方案。例如保障長期病患、長者的高風險池暫時擱置、保險公司也不一定要承保投保時已知的疾病、標準保單80歲以上不受保,說好的「必定承保」和「終身續保」化為泡影,吸引力成疑。

因此,方案最主要的「賣點」,就只投保後退稅。但以其標準保單每年稅務扣減的保費上限8,000元,預計每名納稅人平均獲得的退數僅數百元而言,即使稅務條例修例成功在立法會通過,其成效亦成疑。因為有能力買醫保的中產和高收入人士,不少早已投保,但最需要保障的基層、長者、長期病患者等,則繼續沒保險保障。

總而言之,對於醫療服務問題,香港浪費了30年時間證明,當涉及利益問題時,根本難有共識,假如政府沒有決斷力,只會年復年地議而不決下去。固然,醫療改革在世界任何地方都是極為困難的任務,牽涉極多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只消看看美國奧巴馬政府推出醫保改革搞得焦頭爛額,特朗普上場後即試圖推翻,便會明白爭議程度可以有多大。但本港公營醫療體系可說已「病入膏肓」,再不作出根本改革,崩潰是遲早問題,而本港人口愈趨老化,千瘡百孔的醫療體系,還可不可以忍受政府再議而不決多30年?

醫療改革研究系列:

【醫療改革研究.一】醫療融資急須改革 市民欠意識 政府有責

【醫療改革研究.二】香港醫療體系問題深 資金人手皆缺

【醫療改革研究.三】醫療融資改革 醫保是否出路?

【醫療改革研究.四】醫療系統的三大分類與各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