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分析】綠置居當公屋 變相毀長策目標 公屋「封頂」啟動?
公屋供不應求,數年後供應量更可能會出現「斷崖式」下滑,偏偏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昨日(4月18日)出席立法會財委會特別會議時,卻提出要把作為資助出售房屋的綠置居,編入公屋類別,引起立法會多個黨派議員狠批,有議員更直指政府欺騙市民。
梁振英政府經多年討論重訂《長遠房屋策略》,去年底公布《長策》報告亦訂明未來10年建屋目標46萬個單位,其中公營房屋28萬個單位,分別為20萬個出租公屋和8萬個資助出售房屋,陳帆昨日提出「綠置居當公屋」,是徹底推翻20萬個出租公屋供應目標,亦令《長策》訂定的指標,起了根本性變化。
林鄭房策方向已預示公營出租及出售比率調整
不過,陳帆的做法其實只是按政府施政目標而為,皆因特首林鄭月娥早已言明,現屆政府以資助置業為主導,林鄭班子要「按本子辦事」,自然是意料中事。
須知道建屋目標茲事體大,市民一直從長策進度知悉未來公私營房屋供應,現在不是陳帆說了算、林鄭月娥說了算,政府須向市民作出具體的交代。由於陳帆無進一步解釋,難免令人懷疑今次是否為公屋「封頂」,踏出第一步?
延伸閱讀:【拆局】公屋封頂論非林鄭首創 15年前房屋政策「隱藏第十招」
政府去年12月公布《長遠房屋策略》2017年周年進度報告,運輸及房屋局為2018/19至2027/28年度,訂下10年28萬個公營房屋單位的建屋目標,即平均每年要提供2萬個出租公屋及8000個資助出售房屋。
林鄭月娥去年10月發表首份《施政報告》,再重申競選時政策方向,表明未來會「以置業為主導」,於既有的房屋階梯,將綠置居恆常化、居屋之上增加港人首置上車盤,其實有關的政策舉措,早已預示公營房屋出租和出售的比例,勢必會出現重大調整。
未來公屋新供應勢減 輪候上樓時間恐更長
陳帆提出「綠置居當公屋」,首當其衝是出租公屋的新供應減少,以早前房委會討論綠置居未來路向,每年綠置居約2000至4000個單位計算,公營房屋出租及出售比例,本來是分佔71%和29%,若把綠置居扣除,實際出租單位會削減至57%。
雪上加霜的,是近年出租公屋供應一直不達標,《香港01》更從消息人士口中,知道2023年至2026年供應更少,形容是「斷崖式」下滑,如果部份原來作公屋用途的單位轉為綠置居,公屋新供應勢必進一步減少,對平均輪候公屋時間肯定構成負面影響。
此外,陳帆提出綠置居對公屋流轉有非常重要作用,可騰空公屋單位,但事實上是沒有同時增加公屋建屋量,只是在有限供應中,把快將落成的公屋單位轉作綠置居,但現時的居屋計劃,抑或過去的資助置業貨款,甚至是已取消的租者置其屋(即出售公屋計劃)等,都可以起騰空公屋單位效果,其中居屋2016年銷售計劃涉2,657伙,31%為綠表買家,那麼又是否應把公屋或準公屋住戶所購的居屋單位,計入公屋類別呢?
港人首置上車盤當私樓更令人不解
綠置居明明是資助出售項目,竟歸類為公屋;同時陳帆提及港人首置上車盤視作私樓單位計算,理由是私人市場水平出售的單位,這個說法更令人大惑不解。
首先,林鄭曾經表明,首置上車盤將以「讀完書、在職中,亦可能收入唔錯」的年輕家庭為對象;而這類單位應是售價比私樓便宜、甚至肯定是帶有資助及補助成份的出售單位,但政府高官卻把它計入私樓計算,令人懷疑是否又再為首置上車盤性質「重新定位」、抑或首置上車盤因要發展商配合興建,意味著售價和私樓相距不大?
董建華主政年代,每年5萬個資助房屋曾變成5萬個資助貸款和房屋機會,在這5萬個房屋資助機會中,甚至資助置業(包括提供居屋和類似資助自置居所計劃建造的單位,以及資助置業貸款)佔多數,達2.7萬個;而提供租住公屋和租金津貼只有2.3萬個。
既然林鄭表明政府以置業為主導,其中資助置業更會加大力度,為何在調整公營房屋出租和出售比例方面,卻要採取閃閃縮縮的曖昧態度?
綠置居全取代公屋否未解 難釋公眾疑慮
陳帆昨日的講話,更深層的意義,可能是為存在70年的香港公共屋邨蓋棺,打下第一口棺材釘。不少市民都會記得,特首林鄭月娥去年接受《明報》訪問,指公屋單位80萬或已足夠,一度引起社會爭議,她最終澄清80萬公屋並非指標,政府並未決定為公屋「封頂」。
然而,公屋「封頂」論不是新事,10多年前時任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局長孫明揚在任期末,也曾非正式提出公屋終有停建的一日,需要倚靠加快流轉,以現有公屋應付輪候冊申請人住屋需求。
公屋是否永無止境建下去,相信會是重大社會爭議。房策高官提出「綠置居當公屋」,肯定並非隨便說說罷了,而綠置居佔整體出租公屋比率多少?未來會否逐步增加綠置居佔整體公屋比率?甚至有一日2萬個公屋是否全由綠置居取代?林鄭月娥、陳帆及房委會均有責任向市民交代。
身兼房委會委員的民建聯立法會議員柯創盛指,運房局局長陳帆的說法,難免令人質疑長策目標已更改,他會爭取要求政府早日澄清,以釋除公眾疑慮,尤其公屋供應短缺,社會共識是爭取覓地增建公屋,但綠置居卻撥作公屋計算,可能會影響到市民對此支持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