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米風波.政策分析】食米標準鬧羅生門 市民吃飯要自求多福?
浸會大學香港有機資源中心日前公布調查,化驗市面45款食米的無機砷(砒霜)含量,點名指部分品牌的食米超出歐盟「嬰幼兒食品原料米」的限量標準,惹來食米生產商不滿,質疑是誤導公眾。有米商直斥,浸大採用嬰幼兒食品的標準量度一般食米,並不妥當,要求浸大登報道歉。
誠然,食物安全一向備受關注,製定合適的監管標準就是為民眾健康把關。白米是港人主糧之一,而本港就食米無機砷的含量標準遠較歐盟寛鬆,食米的重金屬鎘標準也獲港府建議放寬,與內地標準看齊。食米安全標準令人眼花瞭亂,難道日後市民吃一口白飯,也要自求多福?甚麼標準才值得信賴?又如何解讀這些化驗結果?
延伸閱讀:19款食米致癌物無機砷含量超標 恐增致癌風險 百佳:2款暫下架
嬰兒食品標準驗一般食米 引起軒然大波
浸大有機資源中心上月27日公布的調查引起軒然大波,原因不難理解。該中心總監黃煥忠當日向傳媒表示,無機砷被列為致癌物,過量攝取可引致中樞神經受損,減慢小孩智力發展云云。而18款在港有售的食米樣本,驗出介乎每公斤110至160微克的無機砷,超出歐盟標準定予嬰幼兒食品原料米的限量標準,即每公斤100微克的無機砷。他指有關含量雖然不超過本港食米監管標準,提醒市民徹底洗米以去除部分無機砷,並建議政府收緊法例。
該中心以一個無機砷含量最高(每公斤160微克)的食米樣本為例,15公斤重的小童每天若吃0.28公斤白米,即約2.8碗飯,便會攝取45微克的無機砷,超出世界衞生組織的建議上限。
如此形象化的資訊,隨即引起不少網民嘩然,擔心食米有食安問題,並惹來被點名的食米生產商反彈。實際上,甚麼標準才值得信賴?如何解讀這些化驗結果?過量進食又是否嚴重危害兒童健康?
延伸閱讀:【毒米風波】台米商指浸大化驗標準錯 促道歉否則提告
立會將修例收緊食米砒霜標準 與歐盟看齊
白米是港人主要食糧,本港食安中心2010年至2011年曾做調查,發現港人每日從膳食攝入無機砷的份量介乎每公斤體重0.22至0.38微克。其中,白飯是主要攝取無機砷的來源,佔總攝入量的45.2%。
《香港01》記者翻查資料發現,歐盟2016年已修訂食品中的無機砷含量上限,精米(包括白米)的無機砷含量上限訂為每公斤200微克,煮熟的米飯訂為每公斤250微克,米餅、米製窩夫、米糕等訂為每公斤300微克。至於嬰幼兒食品原料米的無機砷含量上,則限訂為每公斤100微克。
相比以下,本港目前就精米訂出每公斤含1,100微克無機砷的上限,較歐盟標準寬鬆得多。不過,港府終於在2017年作公眾諮詢,建議條訂《食物攙雜(金屬雜質含量)規例》,精米的無機砷含量上限建議修訂為每公斤200微克,屆時會與食品法典委員會、歐盟看齊。港府最快今年上半年向立法會提交修訂《規例》,料最快2019年中正式實施。因此,以歐盟標準、本港現行和即將實施的新標準來看,涉事食米,都沒有超出適用於一般食米的安全標準。
延伸閱讀:【毒米風波】浸大誤指毒米 百佳將Nishiki最高級特撰米重新上架
食米標準鬧羅生門 關鍵在每日攝取量
今次浸大有機資源中心驗米事件的爭議點,就是標準尺度不一,以嬰幼兒食品的標準衡量一般食米是否「超標」,情況就如將一般處方予成年人可安全服用的藥丸,卻以嬰兒的藥物服用劑量作比較,並擔心若提供予兒童服用,該藥丸會構成危害。
就客觀事實分析,一般食米及嬰幼兒食品的食安監管尺度,其實是兩件事,浸大有機資源中心以監管嬰幼兒原料米的歐盟標準,與一般食米的無機砷含量標準比較,不難理解為何米商會強烈反彈。然而,有機資源中心的說法是否完全不可取呢?
翻查資料,2010年世衞將無機砷攝取上限訂為每日每公斤體重3微克,若超過便會增加患癌風險。舉例指,一名60公斤重的成人,每日最高可攝取180微克無機砷,15公斤重的小童則為45微克,如此類推。而有機資源中心化驗顯示,無機砷含量最高的食米樣本達每公斤160微克計算,15公斤重的小童每日吃2.8碗白飯(含45微克)就可能有健康風險。換言之,不管採用本港或歐盟等食品標準,只要人體對無機砷的實際攝取量超標,健康便可能受威脅。浸大亦是以此攝取量為依據。
延伸閱讀:【毒米風波】浸大教授反駁:驗米數據無錯誤 佢哋唔鍾意無辦法
收緊砒霜標準卻放寬鎘含量要求 和國際看齊還是退步?
每吃一口飯,到底是增添營養,抑或把食安風險吃下肚,專家從來強調是劑量問題,通俗一點說,飲水過多也可以致命,但不代表水有毒,不過食安標準制定確實非常複雜,一般人難以理解,也是事實。例如無機砷的法例規管將收緊的同時,另一種白米常見重金屬鎘,港府卻建議放寬,由最高准許濃度公斤0.1毫克,放寬至0.2毫克。雖然有人擔心放寬標準會令「毒米」大量入口,但這項標準除了和內地一樣,其實也和韓國、新加坡,以至食安標準向來較嚴格的歐盟看齊。
當局解釋,該標準是政府早在 1983 年訂定,即使新標準改為0.2毫克,亦較食品法典委員會提出的0.4毫克為嚴格。儘管如此,部分議員及公眾質疑,應該維持現行標準,並提出一個值得參考的說法:「進步的標準當然要跟,倒退標準為什麼要跟隨?」日後食米的各種食安監管標準走向鬆或緊,且要看監管部門的尺度基於民眾健康抑或其他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