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指標並非只有BMI 如何更準確界定肥胖程度?

撰文:01醫務所
出版:更新:

在之前的文章,提到肥胖乃二百病之源,以及不良的減肥方法,今次不如就分享下如何自我評估肥胖的嚴重程度。

大家可能會疑惑:「單看身形體重就知道肥胖程度啦,還要評估嗎?」除了常見的身體質量指數(BMI)外,要更準確去評估肥胖的嚴重程度可參考近年國際間使用的EOSS(Edmonton Obesity Staging System),透過肥胖引發的相關臨床病徵、藥物使用、心理影響等去定義肥胖。

撰文:醫善同行醫學顧問、香港肥胖學會創會會長袁美欣

醫善同行醫學顧問、香港肥胖學會創會會長袁美欣

根據BMI定義,亞洲人體重指標超過23就屬於過重,27.5或以上屬於肥胖。腰圍也可作為評估方法之一,亞洲男士腰圍在90厘米或以上、女士腰圍在80厘米或以上,亦屬於肥胖。其中腰圍可反映腹部脂肪積存,若超出上述水平即被界定為「中央肥胖」,亦即俗稱的大肚腩,顯示內臟脂肪過多,比起下半身肥胖更為危險。

肥胖的嚴重程度,未必單單透過體重的多寡去定義,因此只是計算BMI,並不能完全準確界定肥胖帶來的影響。部分老人家會患上「肌少型肥胖症」,意思是外表看來屬中等身材,但內臟脂肪高,體脂超標,屬於隱性肥胖,這些就是單靠體重無法測量出來的情況。

肥胖的嚴重程度,未必單單透過體重的多寡去定義,因此只是計算BMI,並不能完全準確界定肥胖帶來的影響。(視覺中國圖片)

近年國際間倡議使用EOSS去評估肥胖不同階段的嚴重性,除了體重指標,亦會去評估肥胖引起的相關併發症,例如睡眠窒息症及其他代謝疾病等。舉例:

.肥胖階段一:病人的BMI屬於肥胖,因為體重關係有輕微膝痛及背痛,但未有其他併發症,日常生活不受影響。
.肥胖階段二:已有高血壓、糖尿病,膝頭退化,需要用藥治療。
.肥胖階段三:已出現肥胖相關併發症並帶來永久性損害,例如中風、心衰竭、糖尿病併發症等,甚至腎功能受影響,且膝痛至影響日常生活。
.肥胖階段四:最嚴重程度,因為肥胖及相關併發症引起無法行走,需要輪椅輔助,整體健康受損,影響自理能力。

由此可見,單靠體重指標去評估肥胖嚴重程度並不足夠,還要將一系列相關併發症列入考慮。筆者曾診治一名年約30多歲的男病人,體重屬於嚴重肥胖,求診時僅有膝痛問題。檢查後始發現其血糖及膽固醇超標,肝酵素高,已有嚴重脂肪肝,評估後屬於肥胖階段二,需要用藥物去控制血糖水平及體重。為了健康及解決膝痛,他用了半年時間減去20公斤,改善飲食並養成定期運動習慣,所有指數始回復正常水平。

只是計算BMI並不能完全準確界定肥胖帶來的影響,部份老人家會患上「肌少型肥胖症」,意思是外表看來屬中等身材,但內臟脂肪高,體脂超標,屬於隱性肥胖,這些就是單靠體重無法測量出來的情況。(視覺中國)

那麼,什麼時候需要用藥治療呢?如BMI已達到肥胖水平或已出現肥胖相關併發症(尤其是有關節問題,如膝頭哥痛而影響運動能力),或患者已盡力運動及控制飲食但減肥失敗,就要考慮藥物或手術治療。目前香港有五種註冊藥物選擇,全部減肥藥物都屬於處方藥物,需要由醫生處方。

減肥藥需要服用多久才可以停?由於肥胖症屬長期疾病,部分患者需長期用藥才可維持體重。因擔心藥物副作用而抗拒用藥減磅,尤其患者已屬嚴重肥胖或已有併發症,反而更加對身體有害。

除了使用EOSS評估肥胖,一般市民亦可使用市面的體脂磅去粗略估計自己體脂水平。其原理是利用電流去分析身體的脂肪、肌肉及水分比例,比起BMI會更為全面。若發現肌肉量過低,應適當進行帶氧運動,並配合負重運動增肌。建議目標運動量是每日45至60分鐘帶氧運動及一星期三次約20分鐘的負重運動。

飲食態度亦十分重要,除了多吃高纖高蛋白質的食物,進度速度亦不宜過快。很多香港人工作忙碌,午餐時經常狼吞虎嚥,10分鐘就已經吃完。建議嘗試「正念進食」(Mindful Eating),進食過程中細心留意食物味道、咀嚼感覺等,將飲食過程拉長至25至30分鐘,始能感受到飽肚感並適時停止進食。要控制體重,不妨由最簡單的健康飲食做起。

「01醫務所」與慈善團體【醫善同行】合作,逢周日刊登由醫護人員撰寫的醫健文章。醫善同行於2019年成立,期盼凝聚社會上的愛心和力量,鼓勵有心人踴躍參與醫善同行舉辦的義工計畫,各展所長,幫助弱勢社群。

醫善同行會以專業團隊的運作方式,致力提高贊助人與贊助機構的信心,達到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目標。

網站亦會為巿民提供正確的醫療資訊;並舉辨不定期的醫療健康講座和義診,同時積極與其他社區組織及醫療機構協作,為市民提供各種醫療服務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