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乃二百病之源 減肥勿單靠節食 搭配運動始長效

撰文:01醫務所
出版:更新:

本港瘦身風氣盛行,不少人更愛將「減肥」掛在口邊,事實上疫後的肥胖人口卻有上升趨勢,港人每兩個就有一個肥。究其原因,除了飲食及生活習慣出事,減肥方法亦是關鍵。網上充斥著種類繁多的瘦身餐單及減肥方式,但這些「減肥方程式」並非人人適合,維持良好體重,除了是終身課題,亦是健康之道。

撰文:醫善同行醫學顧問、香港肥胖學會創會會長袁美欣

醫善同行醫學顧問、香港肥胖學會創會會長袁美欣

早前筆者發表過一份研究,發現與肥胖相關的疾病超過二百多種,揭示肥胖乃「二百病之源」。肥胖可影響全身器官,最常引起一系列的代謝病,例如尿酸高、糖尿病、血脂高等;心血管疾病風險亦會提高,如高血壓、心房顫動、心衰竭、心臟病發。肥胖亦與腸胃疾病有關,可引起脂肪肝、胃酸倒流、膽石等。呼吸系統疾病如哮喘、睡眠窒息症,癌症如肝癌、乳癌及胰臟癌,全都與肥胖息息相關。

港人工作忙碌,飲食及生活習慣不規律,飲食也不夠均衡。不少打工仔的早餐會選擇火腿、餐肉三文治,或者即食麵,這些都是高度加工食物;中午的「飯後甜品」可能是一杯珍珠奶茶的含糖手搖飲品。港人習慣了生活節奏快,連進食速度也很快。事實上負責調節身體飽腹感的荷爾蒙一般要進食20至30分鐘才分泌,吃得太快,有機會未有飽腹感而進食過量。

根據衞生署調查,本港肥胖及超重人口達到54.6%,即每兩人就有一個肥胖。若以BMI指數定義,超重是指BMI 23至25,BMI 25以上便屬肥胖,愈重,患肥胖相關疾病風險愈高,以糖尿病為例,超重的人患病風險較一般人高出50%;肥胖的人患糖尿病風險是常人的3至4倍。肥胖影響的不單止是外形,更對健康構成長遠威脅。

肥胖乃「二百病之源」,可影響全身器官,最常引起一系列的代謝病,例如尿酸高、糖尿病、血脂高等。(VCG)

坊間流行的減肥方法有很多,以節食最為常見,原理就是將身體變成飢餓狀態去燃燒脂肪,初時的確會見到體重有明顯下降,但身體會隨著時間適應這個狀態,從而調節新陳代謝,體重下降就會停滯,這也是很多人會出現的「減肥樽頸期」。愈極端的節食愈容易反彈,當身體處於飢餓狀態,就會製造大量荷爾蒙而令食慾上升,令你更想進食高熱量食物。因此,極端節食往往難有長效。

不少藥妝店出售種類繁多的減肥產品,例如瘦身丸、沖劑等,大多是一些瀉藥,這些成份的減肥功效有限。本港目前有幾款已註冊認可的減肥藥,為嚴重肥胖患者減重。不過,減肥藥物非人人適合,用藥需要諮詢相關醫生。另外,不應胡亂網購來歷不明的減肥藥物,這些藥物成份可能未在港註冊,有機會是禁藥,甚至對健康構成不良影響。

網上亦充斥很多「減肥餐單」,有些聲稱是減肥秘方,或者是成功減磅人士分享自身餐單。事實上,這些餐單並非適合每一個人,成功減磅的人可能同時配合了適量運動,始終太極端的減肥餐單,難長時間維持之餘,亦極容易反彈。理想的瘦身餐單除了少油少糖,亦要攝取適量的澱粉質,以及有豐富蛋白質及蔬菜。

持之有效的減肥方法,一定少不了運動,運動未必令你能在極短時間內減磅,卻不易反彈。(資料圖片/陳焯煇攝)

持之有效的減肥方法,一定少不了運動,運動未必令你能在極短時間內減磅,卻不易反彈。配合帶氧運動有效維持新陳代謝,每日進行45至60分鐘的帶氧運動,可燃燒 500 卡路里之餘亦可令身體維持在高新陳代謝狀態14小時。若在一周加入兩至三次的適量負重運動,更有效減脂及增肌。因此,減肥如能搭配運動,才能瘦得健康。我們亦要有良好飲食習慣,並配合規律作息,每日至少有六至八小時睡眠時間,同時適當排解生活上的壓力,有效調節皮質醇,減肥亦事半功倍。

「01醫務所」與慈善團體【醫善同行】合作,逢周日刊登由醫護人員撰寫的醫健文章。醫善同行於2019年成立,期盼凝聚社會上的愛心和力量,鼓勵有心人踴躍參與醫善同行舉辦的義工計畫,各展所長,幫助弱勢社群。

醫善同行會以專業團隊的運作方式,致力提高贊助人與贊助機構的信心,達到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目標。

網站亦會為巿民提供正確的醫療資訊;並舉辨不定期的醫療健康講座和義診,同時積極與其他社區組織及醫療機構協作,為市民提供各種醫療服務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