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除乙肝「不知、不醫」現象
在本港,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感染大多會引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當中,絕大部份並無跟足指引,定期覆診和檢查。由於早期的乙肝感染大多沒有病徵,患者甚至可能對自己的病情一無所知。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教授早前表示,會考慮把乙肝納入下一階段的「慢病共治」計劃,但與此同時,究竟還有什麼可以完善乙肝病人的診治?
撰文:醫善同行醫學顧問、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單學成
過往,乙肝患者約佔全港人口10%。自1988年起,政府安排所有初生嬰兒接種乙肝疫苗,亦加強孕婦的乙肝測試。及後於2020年起處方抗病毒藥予有需要的孕婦以進一步降低初生嬰兒的感染風險。以上的措施使感染人口逐步下降。根據衞生署《2020-22年度人口健康調查》中的病毒性肝炎主題報告,推算本港最新約有41萬名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陽性人仕(俗稱「帶菌者」),比率降至佔整體人口5.6%,當中15至24歲及25至34歲的年齡組別,陽性比率分別為0.3%及1.5%。然而,35歲以上組別的比率仍維持在7至8.4%的高水平。
由此可見,經過這數十年的努力,我們已看到本港管控乙肝的初步成效,也就是新症數目已大幅減少。可惜,中老年人口的乙肝比率依然高企。尤其長者一般都有多種慢性疾病,要同時兼顧乙肝和其它長期病患,對於患者甚至醫護均是挑戰。
世衞訂下了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的目標,包括肝炎新症減少90%、死亡人數減少65%。要達到以上目標,具體的方針包括讓90%肝炎患者得到診斷和80%患者得到適切治療。本港在2020年已提出相應的行動計劃。但是,根據衞生署去年的主題報告,那些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陽性人士當中,近40%並不知道自己是「帶菌者」,更有約70%沒有求醫。
調查數字與目標相距甚遠,肯定是不理想。慢性乙型肝炎是形成肝纖維化及肝硬化的其中一個元兇,也是引致肝癌的主要原因。可惜,數據揭示了本港乙肝「不知、不醫」的現象,即使經過數以十年計的政策調度,目前仍只能把乙肝的新症減低。要廣泛和更有效地管控此病,往後的道路依然漫長。
事實上,本港絕大部份有跟進的乙肝患者,都是接受或正在等候公營醫療系統服務,可惜資源人手嚴重不足,導致新症輪候和舊症覆診相距太長。整個配套所需的不單止腸胃肝臟科醫生,還有放射科醫生,放射技師以及化驗所技師等。乙肝病人(即使無病徵)均需要最少每六個月覆診和驗血,還有每半年一次肝臟超聲波作肝癌篩查,後者於公營體系近乎是天方夜譚。雖然公院醫生可以轉介病人到私營市場定期接受自費超聲波篩查,但礙於經濟成本考慮,要持續進行也絕非易事。再加上本港人口老化,若不以新思維去處理問題,難度只會與日俱增。
倘若要完善乙肝的管控並達致世衞訂下的目標,我們必須革新目前主要依賴公營系統的機制。把病情穩定的乙肝患者帶到基層醫療體系,達至分流效果,既可減低公營系統壓力,還能大大縮短輪候時間。事實上,衞生署在2023年9月發表《慢性乙型肝炎成年病人的基層醫療治理》已為此踏出了重要的一步。
此外,政府表示會積極考慮把乙肝納入「慢病共治」計劃,資助病人到家庭醫生或私營醫療機構定期覆診、檢查和化驗,確實令人鼓舞。當務之急,就是加強市民大眾對乙肝的宣傳教育和針對基層和家庭醫生的相關培訓,並增加撥款以資助有需要的患者於私營機構獲處方乙肝藥物。期望透過多方努力,我們能夠達到世衞訂下的目標,甚至於不久的將來徹底解決這個影響本港多年的公共衞生問題。
「01醫務所」與慈善團體【醫善同行】合作,逢周日刊登由醫護人員撰寫的醫健文章。醫善同行於2019年成立,期盼凝聚社會上的愛心和力量,鼓勵有心人踴躍參與醫善同行舉辦的義工計畫,各展所長,幫助弱勢社群。
醫善同行會以專業團隊的運作方式,致力提高贊助人與贊助機構的信心,達到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目標。
網站亦會為巿民提供正確的醫療資訊;並舉辨不定期的醫療健康講座和義診,同時積極與其他社區組織及醫療機構協作,為市民提供各種醫療服務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