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高熱足以致命 一文看清如何急救

撰文:01醫務所
出版:更新:

近日天氣炎熱,令人容易中暑。中暑之前,身體會步入「熱衰竭」狀態,如果炎炎夏日下突然有感頭暈、頭痛、乏力及大量出汗,可能已陷入熱衰竭,需要立即休息及補充水份。熱衰竭一旦惡化會演變為中暑,嚴重中暑有機會令患者抽搐、精神紊亂、休克、甚至死亡。下文與大家談談如何區分熱衰竭及中暑,並分享如果遇上以上情況,該如何自救,以及為他人急救。

撰文:醫善同行醫學顧問、急症科專科醫生劉啟基

醫善同行醫學顧問、急症科專科醫生劉啟基

熱衰竭可說是中暑的「前奏」,患者體溫普遍升至攝氏38至40度及出現脫水情況。患者有多個徵兆,包括頭痛、頭暈、虛弱乏力、大量流汗、口乾、心跳變快、呼吸急速、血壓低、面色蒼白、反胃、嘔吐及排尿下降等。

至於中暑患者體溫普遍升至攝氏40度或以上,脫水的皮膚因難以排汗而變得乾燥及熱。除了以上目測到的病徵,中暑患者更會因過熱而出現腦神經方面的病徵,例如神智混亂,行為異常,抽搐及昏迷等情況。

「勞動型中暑」,舉例行山、練習長跑、運動員操練及操兵等等。肢體運動令身體過度發熱,最終無法順利「散熱」而造成中暑。(資料圖片/盧翊銘攝)

與熱衰竭相比,中暑患者神智無法保持清醒,因其腦部遇熱而出現損傷,喪失了原本的機能控制。此外,患者可能出現多重器官受損甚至衰竭,有橫紋肌溶解症,腎衰竭等併發症。舉例心肺功能方面,患者可能出現心律不正、呼吸困難、休克而危及性命。

說到這裡,相信大家對熱衰竭、中暑及其嚴重性加深了認識。接下來討論容易誘發熱衰竭及中暑的高危情況。成因分為兩種,第一種是「非勞動性」亦稱傳統型中暑,即因高溫及潮濕環境令人體過度「吸熱」及難以散熱而引發,患者以長者、幼童、長期病患人士為主。舉例曾有長者個案在酷暑下選擇留家,但面對高溫仍不開冷氣等散熱設備,結果因環境太熱而中暑。

中暑之前,身體會步入「熱衰竭」狀態,如果炎炎夏日下突然有感頭暈、頭痛、乏力及大量出汗,可能已陷入熱衰竭,需要立即休息及補充水份。(資料圖片/林靄怡攝)

第二種就是「勞動型中暑」,舉例行山、練習長跑、運動員操練及操兵等等。肢體運動令身體過度發熱,最終無法順利「散熱」而造成中暑。

當發現自己或他人在高溫下出現頭暈作嘔等癥狀,可能已步入熱衰竭狀態,隨時中暑。此時建議立即停止運動,不宜逞強,並移動至陰涼地方休息,飲水或飲用運動飲料以補充水分及電解質。同時盡量脫去多餘衣物,淋濕身上衣衫及吹風扇,如有冰敷更佳,盡快為身體散熱。若情況仍然持續,甚至變差,建議盡快送院求醫。

當發現自己或他人在高溫下出現頭暈作嘔等癥狀,可能已步入熱衰竭狀態,隨時中暑。此時建議立即停止運動,不宜逞強。(資料圖片/陳惠嫻攝)

在急救層面上,醫生會為中暑而送院的患者盡快散熱及補水,例如浸泡凍水,在患者頸,腋下和腹股溝敷冰,以及吊鹽水。同時需要觀察對方身體機能有否受到影響,舉例若出現呼吸問題就需要插喉及使用呼吸機作輔助,保持患者的維生功能,更嚴重者可能需用心肺復甦治療。因中暑涉及多重器官衰竭,可能需要在深切治療病房治理。

最後,特別想提及曾有個案因中暑感到頭痛發熱,繼而打算服用退燒藥,望令體溫下降。事實上,退燒藥無助緩解中暑癥狀,因中暑屬於病因及物理層面上,身體因脫水而高溫。比起服藥,反而要立即補充水份,更有助身體流汗及散熱。亦有坊間說法指在酷熱天氣下飲啤酒可以「解暑」,必須留意含酒精或咖啡因的飲品,會令心跳過快,加快血液循環及利尿,更容易令脫水情況加速及惡化。

「01醫務所」與慈善團體【醫善同行】合作,逢周日刊登由醫護人員撰寫的醫健文章。醫善同行於2019年成立,期盼凝聚社會上的愛心和力量,鼓勵有心人踴躍參與醫善同行舉辦的義工計畫,各展所長,幫助弱勢社群。

醫善同行會以專業團隊的運作方式,致力提高贊助人與贊助機構的信心,達到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目標。

網站亦會為巿民提供正確的醫療資訊;並舉辨不定期的醫療健康講座和義診,同時積極與其他社區組織及醫療機構協作,為市民提供各種醫療服務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