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片】Cities Without Ground--775條天橋交織的城市
至2016年,香港已有775條行人天橋。行天橋幾乎是港人生活的一部分。這樣由天橋交織的城市,是如何開始的?由天橋代替地面的城市設計,將如何默默影響、塑造我們的生活形態?
延伸閱讀:
【天橋之城一】為何荃灣行人天橋愈建愈多?天橋真係會震?
【天橋之城二】荃灣離地定貼地好?「天橋派」「地面派」對決!
早年天橋穿越山坡溪澗 後被用作人車分隔
香港早期建造行人天橋,是為了方便行人沿山坡而走,或跨越溪澗。路政署指,至1960年代,「隨著香港急劇增加的人口和迅速的經濟發展,便需要以行人天橋和行人隧道將車輛和行人交通分層隔開,以改善道路安全及交通流量。」從運輸署的邏輯可見香港交通規劃原則自1960年代起便變得汽車主導。
荃灣、旺角天橋系統出現 全因中區行人天橋系統為成功典範?
當中中區行人天橋系統共有42條天橋,連接23棟大廈。其規模及四通八達的網絡,廣為世界各地建築及規劃界認識。政府視中區的高架行人道為「非常成功」,故計劃在香港的繁忙地區,包括旺角及荃灣興建類似的行人道路網。
荃灣近年被稱「天橋之城」。現時,據記者統計,光是荃灣行人天橋網絡現已有43條行人天橋。東西橫跨逾1公里,南北縱貫700米。整個網絡呈梯形狀,包圍着荃灣市區。接下來隨着荃灣西發展,荃灣將多建11條天人天橋。
旺角東站現已有400 米天橋連接至旺角站。政府現正研究,再建700米「超級行人天橋」,貫穿亞皆老街,再連接至大角咀一帶。不過,有建築界人士指,天橋會遮掩日光,一半旺角居民將要生活在天橋底。
沒有地面,沒有文化生活?
土耳其作家Mehmet Murat Ildan曾寫:「橋樑註定寂寞,因為人們都只會經過,不會停留。」有學者認為,香港大部分行人天橋只屬功能性設計,像「輸送帶」一樣,叫行人匆匆走過。
建築學者研究香港行人天橋網絡的著作《Cities without Ground》指,地面是一個「continuous plane and stable reference point for cultural life」(意譯為讓文化生活持續滋長的平面和中心點),大城市如紐約、東京雖都會建平台、隧道和地下空間,但盡量將地面留給行人。不過,在香港,行人就要上天橋、落隧道,將地面讓給車輛。建築師及學者稱香港為「沒有地面的城市」(Cities Without Ground)。我們的城市,是否必須要繼續興建天橋,遺棄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