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橋之城二】荃灣離地定貼地好?「天橋派」「地面派」對決!

撰文:呂嘉麗
出版:更新:

荃灣天橋網絡不斷擴張,可連接20座商場,近年被稱作「天橋之城」和「堅離地城」。建築可以塑造生活形態,當政府及發展商為人車分隔及疏導人流,愈建愈多天橋,荃灣人生活有何改變、荃灣是變得好行了還是沒那麼好行?記者訪問過後,發現荃灣街坊有兩個「流派」——「天橋派」及「地面派」。從效率、步行舒適度和趣味比併,誰勝誰負?

天橋上步行,與在街道的經驗很不同。(葉家豪攝)

行天橋還是地面較快?

建築師兼「好行」倡議召集人羅健中認為,好行有三個元素:行到(通達)、有趣、及有助社交關係。步行不應只淪為「流量」,也可以是認識身邊人、事和地方的活動。好行的環境,除了要讓行人感到舒適,也應有不同事物可供行人發掘,例如小店、小販、街頭音樂,可讓人與人碰面結識。天橋和地面,哪樣較好行?

香港人講求速度、實際,那麼天橋還是地面效率較高?住荃灣海濱花園的Henry說,由荃灣廣場至地鐵站一段路,行天橋會繞路,尤其大河道一段路,設計略為迂迴多彎,故Henry認為:「行地面一定較快。」不過住荃威花園的阿Kit就說,天橋不用等過馬路,而有時荃灣的燈位可以等很久,所以天橋較快。

阿Kit也說,天橋還是地面快,視乎路段。如目的地是商場,走天橋較快,但天橋接駁到的地點有限,不少地方不近天橋,以天橋過路未必能直接到達。

沿大河道而建的行人天橋有570米長,比運動場一圈更長。(葉家豪攝)

步行節奏 天橋還是地面能自己掌握?

有人想快,也有人想慢。86歲的葉婆婆說:「天橋可以慢慢行,但過紅綠燈要行得快,我心也會急起來。」所以她也是行人天橋的支持者。不過,在天橋是否可掌握自己步行節奏,也視乎在哪一條天橋。荃灣地鐵站對出的行人天橋就時常水洩不通。Henry說:「在天橋上走,你會自然急速走,因為天橋通常路面較窄,闊度只容納到3、4個人並排走,而所有人在天橋上走時,步伐都很急速,你也會跟着急起來。在地面走,步伐就可自己控制,可以『兜路』,可走後巷、抄小路。」

已經四代紮根荃灣、在此區土生土長的的Jimmy見證荃灣天橋愈建愈多:「我討厭天橋,因為天橋是個二維空間,點對點,你上了之後就是朝一個目的地。但在街道上走,就可以周圍探索。行地面可看到很多不同人的面孔。」

Henry也說,大河道一段天橋中間落地面的位置不方便,部分地方又只有電梯上落,故較喜歡在地面上步行,可以「隨心所欲」。

住綠楊新邨的Angie就說,有了天橋,打風落雨比較方便。所以也可以說,天橋是提供多了一個選擇。

天橋上的行人步伐總是份外急速,活像一條輸送帶。(葉家豪攝)

天橋=離地?

Jimmy認為,荃灣很多有趣的地方及街道生活,如果只行在天橋上不會認識到:「荃灣其實以前也有一條『波鞋街』,在川龍街一帶,我年青時便在該帶買球鞋,款式也跟貼旺角,又便宜點。漸漸他們才轉型作皮鞋店。」他又喜歡到楊屋道街市後河背街一帶的新鮮糧食店,看看不同人的面孔:「你睇下後面(豬肉檔、菜檔叫賣)幾鬼嘈,啄住我地講野。天橋就沒有什麼人說話。」他說,很多街道店舖,賣的東西很便宜,在商場卻不會生存到,但「天橋多數接駁的地方都是商場」,所以行天橋亦等於認同地產霸權。

Henry說:「走在地面,可以順道買點東西、吃小食,看看有什麼店舖新開張。這些真的要經過才會看到。地面聽到舖頭叫賣,自己又可以去「八吓」了解一下。但天橋就比較沉悶,不會有什麼新發現。」

在空間充足的天橋,才能控制自己的節奏。(葉家豪攝)

有人批評天橋因與社區脫離,但阿Kit就說,行天橋只是視野角度不同,更可望到較遠較高的的東西,同樣可以認識社區:「行天橋時,會從高處望到球場在搞什麼活動,看到低層的單位。平日在地面不會抬頭望,有次行過天橋才知道,啊原來上層有間武館。我又喜歡望單位內的裝潢,看看人家的裝修如何。」

不少學者認為,天橋被規劃作通道用途,單一功能難與街道生活比擬。如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鄭炳鴻就曾說:「天橋空間大部分時間只是一種城市規劃的手段(means),用以連接如購物商場的目標(end),天橋本身並無什麼價值、記憶可言,難以成為孕育人性化社區的場景(place)。天橋、商場和車站等的城市空間變得非常單一化,扼殺了多元互動的可能,打碎了人與人的連結。」

不過,Cities Without Ground的作者就認為,雖然地面一向是生活的據點,但香港某些天橋,卻似有公共空間的功能,而其模式跟廣場、街道亦有異同。荃灣的天橋,又展現了怎樣的生態?

Jimmy討厭天橋,因為覺得它是個點對點的二維空間。(呂嘉麗攝)

【天橋之城一】為何荃灣行人天橋愈建愈多?天橋真係會震?

【天橋之城三】荃灣天橋上 察看每條橋不同「民情」

【天橋之城四】為何行人天橋不能取代街道?學者:天橋如輸送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