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性教育指引》20年不變 小學生忌諱談性:好噁心呀!
當年的教育署在1997年編訂《學校性教育指引》,自此就再沒有修訂。學校怎樣執行這些指引,如何評估和檢討教學成效,也沒有統一規定。
今天小學性教育,初小教私隱部位和保護自己、高小談青春期,甚至援交和濫交的後果;但小學生在課堂以外,依然對性有無限聯想,看到性感廣告或男女親熱又大驚小怪。就像香港人談起性,總覺得又壞又邪惡,卻又愛窺探這神秘洞穴。性教育到底教了我們什麼?性又應該怎樣教?
攝影:陳焯煇
影像協作:曾梓洋
「性不單是指性交,也包括更廣闊的層面,所有在身體、情緒、社交上作為男性及女性的含意。」1997年教育署編訂的《學校性教育指引》這樣寫道。這份約20年前的性教育指引,建議學校不僅教授生理上的性,如性器官名稱、月經和夢遺等青春期變化,還加入性傾向、性暴力及淫褻刊物等新題材,並把對象擴大至學前及高中學生。
全份75頁的《指引》,內容仔細,並描述「性並不是罪孽或邪惡的事,而是非常自然的、令人感到滿足的生活經驗」。但教育署並不強制學校跟隨,指引只屬參考性質。而且,《指引》20年來從沒加入新修訂,被屢批內容過時,一直有聲音要求更新和修改,甚至有人提議性教育應獨立成科。
教育局多年來面對質詢,常常以「性教育已融入在多個學科」來回應。當局亦於1998年起,分別在中學科學科、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高中通識教育科、倫理與宗教課程,以及小學常識科等,陸續加入和更新性教育的內容。
一年一次的性教育工作坊?還是出現在不同學科的課堂:常識科、生物科、綜合人文科……?這些時數和內容多少,難以逐小時逐頁計算,政府也任由學校,根據各自的辦學宗旨、宗教立場、校風等考慮和需要,自行安排。
熟悉「陰莖」、「子宮」 但心裏有個謎?
要到學校讓記者一起上性教育課難過登天,難得出名新潮的浸信會天虹小學,讓我們看看這年代的小學性教育,是怎樣一回事。記者劈頭第一句問孩子:你上過「性教育」嗎?他們一臉茫然,似乎是首次聽到這三字。不過被問到「你0歲時從哪裏來」,談起性的話題,同學們都對答如流,傾盡所知的詞彙:「胎生」、「精子與卵子結合」,以至各個性徵和性器官,都準確回答,書本內容考不倒他們。
老師在一年級常識課上,舉起兩個玩偶,介紹男女性器官大不同:「內衣遮了什麼呀?私隱部位!跟我讀一次:私隱部位!」又告訴孩子:「要尊重其他人身體,有些接觸,例如握手手,好友善和舒服,但有些呢?」小一生學會保護自己三步曲:「大叫唔好!之後離開,再話畀信任嘅人知!」
「精子是阿爸的蛋蛋,子宮是女性私隱地方,也是培育我們的地方,我是精子和卵子的結合。」一個小三學生讀過百科全書,小息時滔滔不絕解釋自己的由來。幾句後,卻欲言又止:「再講落去唔係咁好,講呢個話題唔好。」在旁的小女生說,有次常識科課堂播放有關青春期短片:「睇到成個裸體,有女仔子宮、男仔屁股,好核突呀!唔想(赤裸裸)給男仔睇晒!」說到裸體,她打了個冷顫,想起自幼看到家附近貼滿「女人冇著衫」的海報,影像在腦中揮之不去。今年10歲的她,對此充滿疑問:「我都唔知點解有人話女仔裸體係藝術?」
性教育並不限於學校,還滿布在這城市。不少影像和話語,都在教育我們什麼是「性」。例如孩子在泰國旅行時見到變性人,認知男女以外的第三性,他們稱是「人妖」;又預知電視劇男女主角「咀嘴」後會「上床」。這年代的孩子,在課程以外,對性的聯想,可以在生活中無限延伸。性的問題複雜萬端,該怎樣回應孩子的好奇心?
小學校長:兒童心智未成熟 難講同性話題
浸信會天虹小學校長朱子穎說,學校的性教育,也是源自社會文化和意識形態。「例如在西班牙錫人一啖,可能無問題,但在回教或一些女性要裹頭的國家,這樣做可大可小。而香港呢?」
他說近年國際和本地有許多新思潮,引起公眾爭議和討論,例如有同志議員提議在兒童圖書館加入不同觀點,包括同性戀議題的書籍。校長這樣回應:「常說要擁抱多元,但社會未有共識,思想未發展成熟,兒童心智也未發展到能就此討論。」
他聽過內地有小學示範性交體位,「小學性教育需要以兒童發展心理學為基礎,孩子12歲前,無需要處理性行為的部分,要小朋友畫裸體、認識同性戀,是否過早在性層面上開發兒童心智?」校長立論清晰,說這與學校基督教的宗教背景無關。「家長信任老師團隊和辦學團體,例如認同基督教的家庭核心價值,才選擇讓子女入讀。」
這所小學採用活動和創新教學,希望培養具創意的孩子;性教育方面,強調傳統價值觀,例如尊重。「社會常說現今小學性教育好悶,這是教學方法問題,我一樣可以電子學習性教育。但教得點創新都好,又有人覺得過時,內容無提及援交呀、離婚等新議題。其實性教育最核心的,還是教授歷久常新的價值觀。」
如果有孩子說想變性,校長會教要尊重與生俱來的性別和器官,並細問他/她的原因,有什麼考慮,「到他/她長大後決定變性,我們尊重他/她的決定。」
現時天虹小學大部分年級的常識科,皆有性教育內容。但朱子穎說,有些議題由老師牽頭講解,並不好講,需要與外界機構再分配角色。學校這幾年主要找來女性及衞生用品公司,以及防止兒童性侵犯的機構,入校教學。「一些爭議和開放討論的議題,請不同立場的機構來講,學生之後有疑問,老師再跟進和輔導,會較在課堂教授好。」
性教育無統一評估準則 學校之間推行差異大
校園是一個社會的縮影,要公開討論性,當然難以啟齒:小學生說起男女結合,以及當中的性器官,會突然語塞:「殊!這些是私隱部位。」一不小心隨口而出,如觸犯天條。
我們從小接收的性教育課,與這社會如何看待性有密切關係。家庭計劃指導會教育主任陳潔凌重看政府約20年前的學校性教育指引:「這份資源確是較年代久遠,學校可以此為整全的性教育框架,一些如青少年性好奇問題仍適用。」但她指部分內容或不合時宜,例如需要加入新媒體與性的關係,及把青春期的變化,提早至小三、四開始教授,以配合現時學生的需要。
家計會自1970年代開展性教育工作,那些年說起本地性教育,印象大抵還停留在生理性徵或性行為。圍繞性的多元議題,今天在校園內外其實無所不談。眼見近年網上交友、裸聊、援交、社交網絡等成為熱話,家計會也陸續更新教材。除了多年前已有性傾向的內容,性暴力也談到戀愛暴力、女強男弱的轉變,如「港女怒摑男友14巴」就成為個案和素材。
陳潔凌指,近年多了學校就不同性的議題邀請他們入校,他們甚至試過在小學生面前,講性行為和戀愛關係,但亦有部分中學傾向保守:「全港中小學對性教育的態度差異甚大,我們每次也視乎學校需要來講,但性其實應兩面和平衡來睇。」
多年研究香港性教育的嶺大社會學及社會政策系副教授陳效能亦無奈說,現時教師因校務繁忙,無法應付和再進修性教育課程,於是外判予坊間機構入校講解。她擔心機構參差不齊,或側重性的後果,令學生無法得到完整性知識。加上性教育課程無統一規定,1997年的《學校性教育指引》末部僅列出數十條問題,讓學校自行檢討和評估性教育的成效。「學校執行的差別會好大,性教育咩都得,幾時教都得。」
教育局回應查詢表示:「期望學校的性教育能培育學生面對與性相關的議題時,能持守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並以理性客觀的分析,作出符合情理的判斷和負責任的抉擇。」教育局在回應中,多次提到「校本」二字,課程內容似乎就由各校自己話事:「在校本管理精神下,學校會依據當局的相關課程指引及文件,並考慮校本情況,規劃校本性教育課程和舉辦相關學習活動,並訂立校本評估方案,持續檢討和優化校本課程及相關內容。」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