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機垃圾1】每小時棄逾27,000膠杯 服務流程、回收不足待改善
近年人人談走塑,你有沒有想過,用得最多塑膠的地方或許不是餐廳,而是航空業?每餐一人1至2個膠杯,一趟短途機200多個乘客就用到400個膠杯,香港機場每小時最多可有68班機升降,即每小時可以有逾27,000個膠杯被使用,隨即丟棄。
除了膠杯,還有形形色色的包裝膠袋、餐包、只倒了一杯的紅酒……更甚的是這些物品不一定會被分類,台籍空姐阿寶在港工作多年,見證着各種有用沒用的東西一袋袋被丟下機,嘆道:「飛機就像是黑洞。」背後牽涉的問題,千絲萬縷。要解決,不如由認清問題開始。
每年航空廢物重量等於26,000架飛機
當了7年空姐阿寶隨口就能數算一趟飛機丟棄的塑膠量,「瓶裝水就更可怕,一趟12小時的飛機我要喝1公升的水,小瓶330毫升的樽裝水,就要喝3到4瓶,200個客人,那是多少支瓶裝水?我不會算了。」她苦笑着。
答案是600至800樽。據香港國際機場網頁,2017年香港總共有逾42萬班機升降。計算下來,單是樽裝水,一年就可能至少有逾2億5千萬支被丟棄。據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2016年全球客機的廢棄物達520萬噸——相當於26,000架A350-900客機。IATA更預計2030年的廢棄量會增至約1,000萬噸。
解剖死亡鯨魚:肚裏都是膠袋
從前阿寶不覺問題如此嚴重,因為見到的垃圾總是細微如一隻杯、一個膠袋,收了就丟。直至去年初,她看到一則鯨魚疑因吞食塑膠致死的報導——照片裏,鯨魚被解剖,工作人員將牠體內的3、40件塑膠包括膠袋拿出來一張張攤開。那夜她輾轉難眠。「第二天工作我拿了一個塑膠杯子,就要丟到垃圾桶的時候,停了一下——丟下去的感覺會讓我想起那隻魚。」
「鯨魚是張大口什麼都吞進去的。」阿寶說。丟棄塑膠,就像把垃圾丟到牠的口裏。
後來她在印度,更看到當地人尊敬的鳥都在街上吃垃圾,羊、牛也一樣。她問過當地人:人吃牛,牛吃膠,那人不就都把塑膠吃下肚了嗎?「他們說:是的,平日割開牛羊後,常常都會看到塑膠。」驚人的畫面,原來已成為常態。
「看到蠻難過的。」她說完停了半晌,彷彿想起了那時。
我想改善航空廢棄物對環境造成的浩劫。
即棄包裝膠袋、餐具無處不在
自那天起,她開始留意到機上的每一樣垃圾,而每一種,原來都反映着現時服務指引、棄置標準等問題。例如是服務流程:「我們的服務流程是見到客人桌上有東西,就要幫忙收走。」但那些膠杯其實可以留給客人喝下一杯飲料。
其次是包裝膠袋問題——一個個膠袋包住耳機、眼罩、雜誌、毛毯、餐具,然後等待被一拆即棄。「可不可以不用那個膠袋?或改成紙、可環境分解的材料,例如全馬鈴薯澱粉袋?」現在有部份包裝膠袋雖用了「可生物降解」材料——卻是在傳統塑膠中混合澱粉、最終會碎裂成微塑膠的一種。
還有無數的膠餐具。阿寶知道一些公司會採用質地較硬的塑膠餐具,可清洗再用,隔一段時間再整批替換。然而時間雖延長,最終仍要被丟棄,分解時間也更久。
小禮包拿走一樣 整袋要丟棄
即使客人有意識省下不需要的物品,但因為航空公司有自己的衛生標準,物品最終仍會變垃圾。有航空公司規定如餐具包派給了客人,即使對方馬上就交還,基於公司的衛生規定,都要拆開重洗。而餐具包裏除了會重用餐具,其餘包括濕紙巾、牙籤、紙巾都會被丟棄——即使它們安好地躺在包裝膠袋裏,完全沒被污染。
但另一邊廂,如果眼罩、耳機沒被拆開,一般公司還是會連包裝一起保留。某些東西上了機就要銷毀,某些卻不一定,當中標準阿寶也說不清。說着其他可能的做法時,她忽發奇想地說:「會不會拿噴霧噴一下包裝消毒也可以?」
同樣有待思考的還有處理商務客艙小禮包的準則,「禮物包裏一般會有眼罩、襪子之類,有些客人會打開看一下,拿一個眼罩,然後拉起,放得好好的,想說我們會保留,但不,開了拿了一樣,就要丟。」想不浪費,她說或者可以將整個禮物包還給服務員,需要眼罩的話再要求拿散裝的。
數十包花生拆散不可再用須捐贈
棄置食物的標準也有待商榷。「像花生,固定數十包包在一起,只要拆開了,就不會再用,但會捐給食物機構。」但食物捐贈,往往只限於未開封、耐放的,例如包裝果汁。如遇人手不足,更可能沒人查看限期而直接被丟棄。水果也是不會捐贈的物品,「一袋袋地丟。」
另一個需要正視的問題,是食物量的控制。阿寶多次見到一袋袋的小餐包、飯盒被丟棄,「還有牛奶、芝士,很多。」她說現在公司好像有新增一個追蹤系統,又有讓空服員記下每次航班食物的使用量,以更準確地預計食物量,日後廚餘問題或會改善。
空服人員工作忙、機艙回收空間不足
而這種種垃圾,都沒有被妥善回收。有一次她參觀機場回收站,看着垃圾車駛來:「一分鐘有2、3輛進來,那個速度很驚人……垃圾完全沒有被分類——水瓶、全新的樽裝水、餐具混在一起,就被一袋袋丟棄。」她說。「那個當下,我會想我們怎麼有辦法處理這些垃圾?可是它們就是消失了。」
她也想多做回收,但一般情況下空姐要應付客人需求,已忙得不可開交,「有時候水都沒有喝。」空間也是問題,「往往要乾坤大挪移,例如是麵包拿了去派給客人,才有位置放回收物。」
員工教育也仍待改善,有些同事不知道回收的方法,會把塑膠、鋁罐放同一袋,因為沒有細分,結果被丟棄。「後端回收商跟前線人員是分開工作的,公司也沒怎麼推廣回收的方法,資訊不流通,所以會有傳聞說回收是假的。」
我們的系統就是東西拿了,丟了,然後就消失。
資訊不流通 無法配合回收、減廢
客人也不知道原來大部份東西都會被丟棄,「大家要知道會發生什麼事,現在可能客人會以為沒關係啊你們可以捐,可是沒有啊,很多都要丟掉。」她說。
問題千絲萬縷,面對種種難以掌控的問題,阿寶決定先從自己開始,拚命回收,然而機艙上空間、時間不足,都令她累癱。後來一次機緣下,她慢慢找到了回收以外,更有力的減廢之道。詳看本系列之二。
與此同時,回收也非萬能,垃圾問題如此嚴重,市民可如何出一分力,源頭減廢?參照外地,外國的航空公司又有什麼辦法?詳看本系列之三。
我不覺得回收是最終的方法,它其實是最後一道防線。但在航空業的環境裏還是很重要——如果在飛機上沒有把關,下面沒有人可以幫你,那物品就會全部被丟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