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徵費】減廢必學貼士 膠少陣其實唔難 過來人:我都糾結過

撰文:郭健蓮
出版:更新:

垃圾徵費就打到嚟,香港九龍新界無得避!網民更開帖討論一人一招減廢對策,更戲稱要用水壓機壓垃圾,將垃圾壓到最細,「唔好蝕」。
膠袋徵費,帶個環保袋出街就一了百了,慳得五毛得五毛。但垃圾徵費呢?平日有沒有自備餐具、餐盒出街?用品是否用到爛才買新的?上一次買衫是昨天嗎?如果生活習慣不變,隨時加重負擔。
以免徵費落實時「揦手唔成勢」,不如現在就開始研究減廢小貼士,生活從此「膠少陣」。

垃圾滿灘,令人疑惑:大自然注定要被犧牲?(資料圖片)

口號漂亮,人人口裡說環保,但因為各種原因,身體卻很誠實。一直活在方便之中,習慣每樣用品手到拿來,用完就算,要改變其實不容易。

搞乜東東」的阿德一直關心環保生活,已習慣走塑、減廢,更經常撰寫網誌分享心得。這位過來人在適應初期也曾有「陣痛」。

「幾年前中石化貨櫃落海,膠粒飄到香港海岸,帶來嚴重污染,當時我們自發去清理,但後來每次回到受污染的沙灘,都仍然隨手就拾到膠粒,無力感就在剎那湧現。」阿德憶述經歷時,仍抱有很多疑問,質疑為何大自然與動物要承受人類造成的惡果。方便,是否就是生活定律?大自然又是否注定要被犧牲?

這場膠粒災難既是生態人禍,也是阿德改變生活習慣的契機。

一刀切好糾結 慢慢習慣其實唔難

生活始終會製造垃圾,若要減少垃圾量,就要考慮源頭減廢,決心走塑「唔再膠」;但這樣就會變得不方便。「一定多了步驟,但這只是過程。」阿德說來輕鬆,旁人也許會以為他像超人,「轉個頭」就變身成功,過著走塑減廢的環保日子。

如要一下子就完全走塑、減廢,容易令人氣餒而放棄;循序漸進反而可行。(潘思穎攝)

「我也經歷過很糾結的時期。」阿德回顧當時開始改變習慣,對自己、對他人也很嚴苛,最後變得氣餒。「盡力但不要勉強是大前提。畢竟我們活在都市,每天朝九晚七、八,工作和家庭也要兼顧,時間已所剩無幾,如果一下子要做到『零垃圾』,或許幾天就會放棄了。」

避免壓力過大而洩氣,阿德建議一步步去適應,逐個星期增加一項挑戰,將減廢、走塑生活融入家中。「例如大家已開始習慣自備膠袋,之後可以試試用買餸盒。」都市固體垃圾收費原意是減少垃圾量,既然無法一步登天,或許可以從可循環再用的用品開始,逐步改變生活習慣,循序漸進。

盡力但不要勉強是大前提。如果一下子要做到『零垃圾』,或許幾天就會放棄了。
搞乜東東--阿德
長期使用即棄產品會影響健康。(鍾偉德攝)

貪咗方便 輸咗健康 值得咩?

生活節奏急速,「方便」始終太吸引,生態和保育又彷彿「不貼身」,在選用即棄餐具的半秒之間,何曾出現過沙灘滿佈垃圾的景象?「網上瘋傳海龜被飲管塞鼻,又有鯨魚擱淺後發現肚內滿是垃圾。」阿德也認同這些新聞都很遙遠,平時都沒有親身接觸。而且,常常說將來要為現在的生活模式「埋單」,很多人其實沒有「實感」。

相比之下,健康可說是更貼身的話題。「已經有很多研究發現,長期使用即棄產品如塑膠餐具、發泡膠盒會影響健康。」這些產品直接接觸食物,然後吃下肚,「自食其果」。除了因為垃圾徵費而不再「膠化」,為了健康,生活習慣亦是時候改變了。

以前沒有「環保」這個概念,上一輩卻身體力行,實踐環保,反而現在才有浪費問題。以前說的不是環保,是惜物。

環保是復古? 其實是惜物 

現在環保用品層出不窮,可能囤積了不少不需要的產品。「要不斷不斷將一件物品重複使用很多次,才是真正環保。」這也是資源匱乏年代的生活哲學,以前沒有「環保」這個名詞,上一輩卻身體力行,實踐環保概念,反而現在才有浪費問題。之前有臉書專頁也二次創作了《花樣年華》的片段以宣傳環保,戲中蘇麗珍拿着暖壺去買粥。六、七十年代,人人一手一壺,衣服鞋襪補了又補,物品用到盡用到爛才買新的。以前不說環保,說的是惜物。

購買新的用品,以耐用為大前提,慎選有品質保證的。(受訪者提供)

雖然阿德負責代理環保產品,但不怕「倒米」,建議大家購買環保產品前,先從家裡找出合適的用品,善用已有的才做到不浪費。「如果真的要購買新的用品,就以耐用為大前提,慎選有品質保證的,考慮可有效回收的才買。」

心動後,三思才行動,不單減少開支,而且用得少,廢物自然少,更符合環保原則。「『想要』或『需要』,其實是兩個概念。」阿德以快速時裝為例,因為便宜,所以容易衝動消費,結果累積了一堆不合用的衫褲鞋襪。雖然近來也有一些機構或組織會接收二手衫,或者辦市集讓大家交換二手衫,但倚賴他們來處理多餘的衣物,始終也製造了垃圾。買之前不妨『停一停,諗一諗』。

購買環保產品前,可先從家裡找出合適的用品,善用已有的才做到不浪費。(受訪者提供)

改變生活點五步 「膠少陣」無難度

有人會說想減少垃圾,奈何總要使用家居清潔、個人護理等產品,香港市面又較少補充裝選擇,「焗住硬食」。「家居清潔可考慮轉用梳打粉、醋和茶籽粉等天然用品。」這些產品不會危害健康,而且每次所需份量少又耐用,有些地方甚至可以散買,從而可減少廢物。

「衣食住行來說,食可算是消耗最多的,外出可以自備餐具,簡單地用一條毛巾或手帕包住就可以;去買飲品就自備杯,不少店家更會提供優惠給自備杯的客人,很吸引呢。」習慣了之後,如要買外賣,不妨也自備盒,減少垃圾。也許開始很難,但半步半步慢慢來,生活就會發生改變。

自備杯買飲品,店家可能提供優惠,一舉兩得。(受訪者提供)

「貪圖方便,其實就要將來為我們『埋單』。」四月的氣溫已升至接近攝氏30度,氣候轉變已經不容忽視,阿德相信很多議題都環環相扣,「關注即棄塑膠問題,也會牽引到去關注周邊的污染問題。」都市固體廢物徵費也許亦是一個契機,檢視生活會否太「膠」,會否製造太多廢物和污染。

減廢小貼士!

大嘥鬼也宣傳垃圾徵費而變裝,生活習慣是時候改變了。(大嘥鬼Facebook)

自攜餐具、杯、餐盒及買送盒用手帕代替紙巾/濕紙巾用保鮮盒/蜂蠟布等用品代替保鮮紙購買前想考慮物品的耐用度及能否回收電子產品等,用維修代替購買惜食,唔做大嘥鬼循環再用物品包裝袋發揮創意,循環再用紙盒/膠樽等做好分類回收,壓縮垃圾體積

網上也有很多影片教學,教人用膠樽、紙盒等「垃圾」再造生活小用品,下次丟棄前不妨停一停,「諗一諗」,垃圾減得一件得一件。當然,製造物品時要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