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機垃圾2】機上10小時狂回收 空姐累癱:轉為work smart
飛機垃圾,一般想像中彷彿只有餐具、膠杯。台籍空姐阿寶卻說,見過無數的包裝膠袋、全新樽裝水、餐包沒被分類地混成一袋被丟棄(詳看系列之一)。她曾寫信給公司、走到各部門了解回收流程,甚至在機上沒日沒夜地做回收,但機上空間和時間不足,叫她常常累癱。
一次機緣下,她找到了不累而又有力的方向,人生也在這過程中累積了不少收獲。那個秘訣、那些收獲,到底是什麼?
寫信給公司問垃圾去向、參觀回收流程
以往阿寶的日常,就是派餐、收餐,應付客人各種需求,忙完之後,坐好,和客人一起等待降落。下了機,大家徑直往目的地走去,誰都沒留意到無數「垃圾」被遺在後頭,清潔人員辛苦執拾,垃圾車來到,一張口,垃圾看似消失了,其實經過漫長的車程,送到你不想見到的堆填區。
去年阿寶看到鯨魚疑吞塑膠致死的新聞後(詳看本系列之一),寫信給公司問垃圾的去向,但沒有回音,便決定親身去探尋究竟,跑到不同部門看回收流程,發現沒分好類的,都會直接被丟棄。
沒空間放回收物?「我們自己創造」
那次之後,她將所得資訊整理成回收指引,並設計成海報,貼到公司的網上論壇,又開始在機上做回收。然而機上空間少,往往要待食物送出去後,才可以騰出位置放回收物。有次塑膠體積太大,要在降落前先放到廁所,之後再拿回廚房放在地上,但清潔人員卻因塑膠沒放櫃子,以為是垃圾而丟掉,阿寶和同事一直追到登機橋才救回物資。
「有建議過公司每班機都有固定位置放回收物,但後來發現有難度,因為一些長途航班要放多些麵包,機型也不盡相同。」阿寶苦惱地說,復又笑笑:「只是回收是大方向——因為遲些香港垃圾要徵費。他們可能可以弄一部回收車吧。」
在此前,「我們就自己創造出那個空間。」還有擠出時間——短途機往往做完服務已要降落,她只能用吃飯時間去分類,也曾經試過降落後逐個檢查300多個座位,撿拾客人留下的膠樽。
10小時長途機上全程回收 曾常生病
她的熱心感染到不少同事,有人還在吃飯時放下餐盒去幫忙。有次在長途機上工作,她更和同事由早上7點一直到下午5點都在回收。「這樣做一陣子之後,累到回家都是癱軟。」她搖搖頭:「免疫力下降,常常生病。」
一班機可以這樣搞,每天這樣不是長久之計。解決辦法,一定得要源頭減廢。
我遇到大多數的人都是這樣的,你做,他們就做,但是要把航機回收資源全部收完,真的會操死空服員。
live substainably to move the world
累透的她後來在一次環保座談會,聽到了另一種出路:「講者說,想做的事要持續,你自己也要活得可持續。」這話猶如當頭棒喝,她如今堅定地說:「如果沒有好好照顧自己,沒有開心地做,其實沒辦法吸引別人加入,他們會覺得人生這麼短,為什麼要這麼苦?我自己也沒辦法長久。」
她開始轉換思考角度:「如果不從源頭去減廢,前線怎麼努力回收都沒有用,倒不如保留精力,把力量放在公司裏面,去想可不可以改變服務流程、做員工推廣。」
那個講者的原句是這樣的:if you don’t live substainably, you can not carry the world forward.
問乘客要不要重用?「99%願意」
她的心態放鬆了,該吃飯時先吃飯,有時剛好提起,還可以和同事聊聊回收的過程、為何要回收。「他可能在下一班機又會跟另一個人講,變相也是推廣。」她說。有次她更在問准組長後,收膠杯前先問客人是否願意重用,「結果99%的客人都願意。」她又找到了省時省力的回收方法,像是預先準備好和架好回收袋,「之後都比較好做,收回來就往下丟。」
她還自製網上問卷調查,又向公司建議許多減廢方法,例如是流程上可否先問客人要否重用膠杯、在飛機電視螢幕寫減廢建議,或在膠杯上印上「請重覆使用我」。
一般人看到你那個盤子就會把杯子放上來,但其實很多人都care,但unaware。光問這一句已經可以減少很多浪費。
堅持的原因:「吞膠而死的鯨魚!」
然而,這些意見都暫未被接納,她雖然明白公司有許多考慮,但眼見垃圾仍然一天一天大量地出現,仍會氣餒。「在回收站見到一車一車的垃圾進來,那個速度……」還有這樣的情境——「我拼命拼命地回收,收到好累的時候,看到後面沒有分類的一大袋杯子『啪』地丟到我面前,掉到垃圾桶去……啊!」她苦澀地叫。
一個人的力量如此微小,彷似無用,記者問是什麼令她堅持?「那隻鯨魚!」她馬上大喊,又頓了頓:「還有人,不時有人來跟我說:看到你(在公司論壇)寫的文章,謝謝你。」所做的事,原來都有價值。
我不是環保英雄,環保這件事其實是一個personal journey,觸動我的是那隻鯨魚,對別人來說可能是健康,對另一個人來說可能是下一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journey,不應逼着他去改變。
回收不苦 反令生活多思考變快樂
做回收大概有些人會覺得是苦,她卻因回收而不再覺得飛行是苦。「一開始做回收時,剛好是最想辭職的時候。」她說。「我覺得我可以做其他事情,例如讀個環境學科,看能不能做多些什麼,不想要一直飛。但是有朋友跟我說,你今天是空服人員,有那個聚光燈,別人會覺得小小的空服員也願意去撿垃圾,假如你是什麼公司的經理,別人可能不會有被啟發的感覺。所以我想趁我還可以穿制服的時候,趕快去做。」
留下來,讓她意外改變了自己。她滿足地接着說:「我個性變好了,欲望變很少,垃圾減少很多。也變得比較聰明,因為以往工作時我像機械人,但現在會想為什麼要這樣,例如是用什麼包裝、收不收膠杯,另外還會自己做很多研究,去看回收的運作,了解、認識更多的人,在知識、生活上都提升了很多。」
以前我脾氣很臭,很硬,現在卻能交到更多的朋友。以前就是機械人,很消極,很憂鬱,現在飛的時候很開心,因為有使命,工作也變得有趣,每天有不同的東西學、認識不同的朋友。
望回收爆量令各界正視問題
然而,回收終究不是最理想的出路,一來累壞了空服人員,二來物品是否真的有獲回收也有許多變數,最近英國就調查到有回收業者虛假申報回收數量;另一邊廂,現時許多國家都不接收航機上的回收物;而且某些回收場因安全配套不足而充滿污染,而小朋友就活在那樣的環境中。
然而阿寶仍然堅定地說,做回收做得好,可以令政府、機場、航空公司正視問題,「當你回收的量多到有天政府叫你不要再做了,他就不得不用更好的方法。」
更好的方法,可以是監管回收業的工作環境;可以是鼓勵航空公司將機上的回收配套做好;可以是多做員工培訓。也可以是,源頭減廢。外國現時已有不少航空公司積極「走塑」;另一邊廂,市民其實也可出一分力。阿寶說:「不一定要每個人都做到零廢物,只要上機時多帶兩件物品,就幫到很大的忙!」她又指,客人的意見也是影響航空公司決策的關鍵。詳看本系列之三。
回收不是可解決的辦法,只是方便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