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式投資】股巿如被寵壞女友無理性 注意4盲點免成大鱷點心
備受網民關注的《100毛》母公司毛記葵涌(01716)上月28日上巿,雖錄得約6288倍破紀錄超額認購,但掛牌以來後股價「一路向下」,昨日(4月13日)是毛記上巿後第10個交易日,低位見2.3元,收報2.36元,雖然仍較招股價高出約96.6%,但較高位11.76元勁跌八成。早前有連登仔開post吐苦水,指在大約10元價位買入毛記,急跌令他不夠錢結婚,如該名股民現時仍持有毛記,恐怕虧損擴大會危及婚事。近年不少半新股上巿後急速走樣,股價首天炒上後極速調頭向下,大鱷散貨股價不斷潛低,令散戶血本無歸。證監會雖不時提醒投資者「股票價格可升可跌」,投資前要留意風險,散戶如誤信資訊淪為大鱷點心,恐怕只能「願賭服輸」。縱橫投資業界20多年,身為投資公司董事總經理的著名投資者祝振駒,綜合多年經驗與獨到心得寫成《機構式投資》一書,歸納出4項散戶投資不時碰到的盲點,如道聽途說、追捧股評人等,結果贏就贏粒糖,輸就輸間廠。作者形容股票市場如同被寵壞的女友一樣,不能用理性解釋,投資者需要具備獨立的思考及分析能力,在投資之前做足功課,否則隨時成為大鱷點心。
以下是《機構式投資》的節錄內容:
不同經濟及不同市場會產生不同時間的大小股市周期,所以用同一基本分析方法去試圖評估股市及個股的估值在某時段是否合理,是不可能的事情。例如恒生指數估值在十多二十年起碼超過20倍市盈率才會出現股災,但今時可能到15倍已經見頂。
在投資領域上,傳統智慧很多時都行不通,投資必須與時並進,學會怎樣去獨立思考及分析,在不同情况下作出調整。
世上有很多不同的投資方式,譬如對沖基金的策略就起碼有十多二十種以上,較常見的就有長短倉(Long-Short Equity),事件主導(Event Driven),環球宏觀(Global Macro),相對價值(Relative Value),風險套利(Risk Arbitrage)等等。
這些策略也並非在任何市場情況下都可以獲得理想回報。就算目標回報和波幅較低的相對價值(例如買入同一隻A股及同一時間拋空它的香港H股或者買入同一板塊內股值較低而同一時間拋空估值較高的股份)及風險套利(例如買入宣布已被收購,相對收購價仍有折讓的股份)策略,都可能會遇上虧損。
殿堂級的基金經理一般都是擁有過人的閱讀後市或個股能力,配以計算的冒險精神及投資紀律,因此在中長期能賺取高於市場的回報。這些特質的背後其實就是需要具備獨立的思考及分析能力。
散戶在股市上經常成為大鱷的點心,又或者贏少虧多,理由眾多。相對基金,散戶的資金影響力較細,缺乏與管理層溝通及調研公司渠道,不能對公司及管理層作深入理解,更重要的是他們不願意花時間努力去做功課及基本分析,只希望收到必勝貼士,然後短期內立刻獲利,心態就像去賭場買大細一樣。
股票某程度上就如接火棒遊戲,要有下家付出更高代價接去自己手上火棒,才可賺錢。每位接上火棒時,總是覺得自己比下一手早些或知道多些。而輸錢就正正因為自以為是,不知道自己原來是最後一位。
散戶的投資弱點一般是優質股太早沽出,劣質股卻堅決持有不肯止蝕,每次入市都希望博取短線回報,結果變成長線投資。基金經理及散戶升市時跑輸的相同毛病都是就算買中了好股,注碼不夠大,甚至愈升愈沽。要跑贏大市,必須對好股(上升趨勢中)不停加碼,令贏錢的部位不斷增大。
散戶方式可以大概歸納為以下數種:
1)道聽途說式:買股票態度有如買菜,不求甚解,道聽途說,聽到身邊朋友或看到媒體所推介的號碼便飛身撲入,沒有研究清楚自己買入的是甚麼,買貴抑或買平。最糟糕的是起初沒有買,但眼見股價愈升愈有,結果在高位或大戶開始派貨向下炒時接貨。就算買了立刻賺錢,稍賺便立刻賣掉,然後在股價向下炒時愈買愈多,結果贏就贏粒糖,輸就輸間廠。這些投機方式最終必定輸多贏少,成為大鱷最喜愛的甜點。
2)追星式:追隨股評人推介,但對所投資對象無甚了解。媒體上每天被推介的股票隨時上百隻以上,很難保證每個建議都經過深入研究。而且大部分推介者連所推薦的股票都沒有持有。就算持有,公眾也無從得悉佔其倉位的份量有多重。假若沒有買入和持具份量倉位(起碼佔其股票組合5%至10%以上),很難證明對推介股份的信念。英諺語有云,“Put your money where your mouth is”,意思是言行須貫徹一致。此外,就是要留意建議的股份是否已經大幅上升,尤其是小型股,需要判斷推介者目的是否配合大戶出貨。
3)動力式:專門追入有主題,熱門及有上升動力的股票,短線可能賺錢,但可能太早套利,又或者逆轉時太遲退出。下跌卻沒有足夠心理質素止蝕,堅持繼續持有質素差的股份。
4)價值陷阱式:錯誤以為購入估值低或股價低迷的股票便是價值投資。大部分這類股份都長期缺乏成交量,就算買,注碼只能有限。很多時便宜是因為公司管治有問題,或者是規模細小,低毛利及缺乏議價能力,沒有盈利增長和業務不能擴大。此類股份因為缺乏基金追捧,買入後股價可能長期沒有表現。投入注碼只能有限,就算表面上回報率不錯,對組合回報實際貢獻有限,付出與收穫往往不成正比,隨時變成送錢入別人口袋。
作者:祝振駒
翺騰投資管理(香港)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及首席投資總監。祝振駒畢業於香港培正中學,之後往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取得統計學學士及精算學碩士,及後於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取得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及持有特許金融分析師(CFA)資格。
祝振駒曽經在不同國際及本地投資銀行硏究部擔任分析師及主管達十四年之久,其中包括星展(DBS),法國興業 (SG), 瑞士銀行 (UBS)及 軟庫金滙(SBI E2-Capital),之後往對冲基金擔任基金經理。2010年創立翺騰投資,經營對冲基金。現兼為香港經濟日報「投資理財周刊」及智富雜誌《iMoney》專欄撰文。
2003年至2007年間,祝振駒領導的軟庫金匯硏究部曾連續五年被亞洲貨幣雜誌證券商普查(Asiamoney Brokers Poll)評選為「最佳香港本地證券行」。
出版社:天窗出版
《香港01》獲出版社授權轉載,標題為《香港01》編輯所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