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會山莊騷亂 美國民粹社會的照妖鏡
美國總統特朗普支持者受到特朗普的號召,於當地時間1月6日前往首都華盛頓舉行「拯救美國大集會」,部分示威者繼而衝入國會大樓,企圖阻止國會確認拜登當選下任總統,卻因而爆發騷亂,參眾兩院中斷議程、一眾議員狼狽疏散。騷亂釀成五人死亡,包括一名警察,目前已有70人被捕。雖然衝突只擾攘半天,但足已衝擊被標誌為「自由燈塔」的美國政治形象。政治人物及主流傳媒紛紛使用sedition(煽動)、riot(暴動)及insurrection(叛亂)形容這場衝突,為何美國社會經歷四年民粹思潮的洗禮後,會落得如斯不堪的局面?
民調機構就騷亂訪問1,397名美國選民,其中有45%共和黨人對衝突表示支持,較反對的多出兩個百分點,相反民主黨人只有4%支持;有58%共和黨人認為抗爭「較平和」(more peaceful),而非「較暴力」(more violent),只有4%民主黨人認同前者。種種調查數字,反映兩派的分歧不僅在於對事件持有不同觀感,還有他們對基本事實的理解。
時間回到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時,商人出身的特朗普與建制精英希拉里對壘。特朗普有別於傳統政客的出身,加上反建制、反精英的言行,使不少厭倦華盛頓金權政治的人視其為改變美國的希望,飽受美國工業空心化之苦的白人藍領階層更是把他視作「救星」,憧憬他改善救業,帶領他們走出陰霾。
支持度大於一切?
特朗普上任後貫徹民粹主張以討好選民,既廢除《跨太平洋伙伴關係協定》(TPP),又推出帶有種族歧視色彩的「禁穆令」,更大動干戈對中國大打貿易戰。極端的施政方針重挫了美國的國際聲譽,但並未令特朗普的支持者真正享受「美國優先」的甜頭。更甚的是,在這四年間,特朗普無視美國社會政治觀念的兩極分化。每個社會內部都會有矛盾及分歧,但擅於採用民粹式口號及作風的特朗普身為一國領袖,卻沒有擔起應有責任,嘗試緩解矛盾、促進社會團結,反而不斷鼓吹對立及仇恨去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其偏激言行加劇了美國政治的兩極化和社會分裂。社會變得更民粹,但種種社會問題如城鄉差距、收入不平等等尚未解決。
去年疫情重創全球經濟,美國無法倖免。從數據上看,在新冠疫情爆發前,特朗普任內美國經濟表現並不算差,甚至確如其所言好轉,失業率創歷史新低,股市屢創新高。然而,有更多分析指出,過去幾年美國的經濟表現,只是延續奧巴馬政府在金融海嘯後重振經濟的氣勢,例如如參考英國廣播公司(BBC)的報道,美國的GDP增長雖仍保持一定速度,但增幅卻不及奧巴馬任內;少數族裔群體失業率在過去四年達至最低水平,但這一族群的失業率實際上自2009年起開始下降。另有經濟學家指出,特朗普政府單邊主義的貿易政策會為企業利潤前景帶來負面影響,擔心美國將陷入衰退,特朗普主政四年的反國際化舉動,為美國日後的經濟埋下危機。
在處理疫情一事上,特朗普更是備受批評。他在疫情爆發初期忽視傳染病的嚴重性,帶頭反對戴口罩,為支持者作出極壞示範。疫症在美國急速擴散,部分州份被迫實施封關等措施,特朗普卻急於重啟經濟,結果令疫情再度惡化。美國自疫情爆發以來,已有超過2,200萬人感染,超過37萬人死亡。除了總統應對失誤外,疫情更是將美國醫療系統、資源分配以至聯邦體制等問題公諸人前。
騷亂發生後,不少美國傳媒大力批評特朗普,如《華盛頓郵報》評論:「川普掌握總統大權每一秒,對公共秩序和國家安全都是一種威脅」;《紐約時報》則指「川普執政四年激起許多對立,現在看來是在暴力、憤怒、失序中結束」,亦有不少社交媒體紛紛禁言特朗普。但現實是,美國民眾長年在民粹社會中對峙,卻忽視進行結構性改革的迫切性及重要性,即使特朗普下台,美國在短時間也難以修補兩極撕裂,民粹主義的溫床仍有能力醞釀下一個像特朗普般的民粹領袖。或許拜登政府能做的,就是以社會改革的政績說服大眾,切切實實地改革制度,慎防下一個特朗普上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