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林肯夜訪韓國:美國希望尹錫悦下台嗎?
在逮捕尹錫悅的鬧劇上演同時,韓國也迎來意外訪客:在1月5日深夜到訪的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
1月6日尹錫悅逮捕令到期日,布林肯與代行總統職權的崔相穆進行會談。布林肯強調美日韓三方的合作成果,包括2023年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與尹錫悅和時任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的峰會,更稱美韓70年盟友關係仍是朝鮮半島及印太地區和平穩定的基石,華府預計這個成果可以持續和進一步擴張。首爾之行結束後,布林肯又啟程前往日本。
顯然,在特朗普(Donald Trump,又譯川普)即將就職的背景下,布林肯此行是拜登東亞政策的最後收尾,一來是要鞏固美日韓同盟關係、團結美國的民主盟友,二來是想確保不論韓國當前亂局如何收場,美韓關係都不受影響。不過從美國視角出發,布林肯此行也可能是要隱晦展現美國對尹錫悅政權的支持、同時敲打韓國在野黨,畢竟「極度親美」就是尹錫悅外交的核心,尤其為了討好華盛頓、提高美日韓同盟協調度,尹錫悅不惜違逆韓國政治正確,單方對日示好,引發在野黨抨擊這是「屈辱外交」。但即便如此,尹錫悅還是「勇往直前」,在「屈辱外交」一路狂飆。
對美國來說,親美政權不少,但要做到像尹錫悅這種程度實在罕有。因此即便華盛頓沒有針對「逮捕尹錫悅」鬧劇公開表態,布林肯此時的到訪,還是有點「加油打氣」的意味。如果說得更直接,就是美國其實不期待在野黨黨魁李在明上台。而這背後或許不只關乎尹錫悅的個人表現,也與韓國行之有年的政治傳統有關:保守派往往更親美,進步派則通常「另有主張」。
尹錫悅的保守親美前輩們
從戰略結構來看,由於韓國面臨朝鮮威脅,美軍存在就發揮了「保護」作用,美國也自然成為韓國的「保護國」。尹錫悅之前的保守派政府便大多依循這種結構,希望深化美韓同盟,讓美國成為韓國抵禦朝鮮的安全靠山。而這種結構也往往伴隨著韓日互動升級、朝韓矛盾激化;朝韓矛盾一旦激化,韓國的保守派政府就更容易產生「被拋棄」的焦慮,因此會更加親美,往復之間,形成了某種陷進去就出不來的「親美螺旋」。
例如2008年到2013年的李明博政府。他不僅積極修復盧武鉉執政下的美韓不和諧,強化美韓同盟,也認為金大中的「陽光政策」和盧武鉉的「和平與繁榮政策」徹底失敗,不僅沒能促使朝鮮走向改革開放,反而助長了核武開發,導致韓國經歷「失去的十年」。
因此上任後,李明博便迅速將美軍戰時指揮權移交韓軍的時間表由2009年推遲到2015年,並在2008年訪美時前往大衛營(Camp David)與小布殊(George W. Bush)交流,成為首位到訪大衛營的為韓國總統,甚至在訪美期間不顧韓國輿論反對,同意解除對美國牛肉的進口限制,來交換美國國會能夠通過《韓美自由貿易協定》。2009年朝鮮進行第二次核試驗後,李明博再次訪美國,與奧巴馬(Barack Obama)討論制裁事宜;2011年10月李明博應邀訪美前夕,《韓美自由貿易協定》在美國國會獲得通過。
與此同時,盧武鉉時期陷入低谷的韓日關係也有所改善。2008年4月,李明博在結束訪美行程後到訪日本,與時任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就「正確看待歷史」,建立更成熟的夥伴關係達成共識。2009年1月,福田康夫對韓國進行回訪。6月,李明博第二次出訪日本,與時任日本首相麻生太郎商討加強合作應對朝鮮第二次核試驗和試射洲際彈道導彈等問題。
而在美韓、美日互動升級時,朝韓矛盾也不斷激化。李明博政府一改過去政府不支持聯合國對朝鮮人權問題的態度,在2008年3月27日對聯合國有關朝鮮人權問題決議首次投下贊成票,引發朝鮮不滿。2010年3月26日,天安號事件使得朝韓關係急速惡化,同年11月23日,韓軍在延坪島附近軍演,遭到朝鮮方面炮火回擊,雙方都指責是對方先開火。
之後同為保守派的朴槿惠政府(2013年-2017年)也展現了親美友日的戰略意向。2013年5月7日,朴槿惠訪美期間,雙方將韓美同盟從「全面戰略同盟關係」提升為「全球夥伴關係」。2014年4月,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對韓國進行回訪,並且歸還了9枚朝鮮王朝印章。2014年平壤進行導彈試驗後,美韓再次同意推遲2015年12月的作戰指揮權移交,2016年也推遲了美軍遷至平澤的計畫。在2016年1月朝鮮第四次核子試驗之後,朴槿惠最終同意美國在韓國部署薩德(THAAD)。
而在韓日關係上,朴槿惠雖然是目前唯一在任期內沒有訪問過日本的韓國總統,卻讓韓日合作升級不少。例如2015年12月,韓日兩國原則上達成關於日軍「慰安婦」問題的協議,日本為韓國政府設立的慰安婦受害者援助基金會提供10億日元的財政預算,但協議未把日本強征慰安婦定性為戰爭罪行,引發不少批評。另外為了應對朝鮮核試驗,2016年11月,朴槿惠政府不顧在野黨反對,命令國防部締結日韓秘密軍事情報保護協定。
可想而知,這一時期的朝韓關係同樣震盪。2013年3月11日,美韓進行了「關鍵決斷」聯合軍演,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部為此宣布《朝鮮停戰協定》即刻作廢。3月27日,朝鮮又切斷西海地區的朝韓軍事熱線。2016年2月10日,韓國在朝鮮進行了第四次核試驗和發射「光明星4號」衛星後,宣布全面中斷朝韓僅存的經濟合作項目開城工業園區,雙方關係陷入僵局。
其實觀察李明博、朴槿惠兩任保守政府的對外關係,不論是親美友日升級,還是朝韓矛盾激化,都帶有當今尹錫悅政府的強烈「既視感」。因此可以這麼說,保守派掌權下,美韓關係往往大幅推進,韓日關係也連帶水漲船高,朝韓關係則會因此震盪,這又導致韓國進一步依賴美國,從李明博、朴槿惠到尹錫悅,大抵都是如此。
李在明的進步派前輩們
但由於選舉制度,韓國還是會出現進步派政府,例如1998年-2003年的金大中、2003年-2008年的盧武鉉、2017年-2022年的文在寅。比較進步派與保守派的對外政策,前者雖也重視美韓同盟,卻又擔心一味親美失去獨立自主,最終淪為美國攪動區域局勢的馬前卒,因此除了「被拋棄」的擔憂外,還多了「被牽連」的焦慮。所以在進步派政府執政時,韓國往往更敢於對美國提要求,同時嘗試改善朝韓關係,降低半島緊張。
例如金大中政府。金大中一上台就啟動了被稱為「陽光政策」(sunshine policy)的全面接觸計畫,強調與朝鮮「和解與合作以及建立和平」。期間儘管朝鮮的導彈和核計畫取得重大進展,金大中政府卻沒有因此對美一邊倒。 2000年4月國會大選前夕,金大中突然宣布將與金正日舉行夏季峰會,雖然這個會議因為朝鮮官員在前往紐約時遭到搜身,所以最後沒能舉行,但韓國還是利用這個機會對美要價,希望美國在韓美軍地位協定(US-South Korea Status of Forces Agreement, SOFA)上讓步。
之後小布殊的當選又為美韓關係帶來變化。911事件之後,朝鮮也成了小布殊公佈的「邪惡軸心」(Axis of Evil)一員,這時的青瓦台反而警告美國,其言論可能導致朝鮮半島爆發戰爭。而儘管布殊政府持續強硬,這時的韓國政府與輿論卻不認為朝鮮是一個威脅,各方民調也顯示絕大部分韓國人認為朝鮮發動戰爭的可能性很低。2003年朝鮮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NPT)時,金大中甚至指責美國,稱華盛頓在2002年決定停止向朝鮮供應原油,是導致局勢惡化的關鍵。
再來是盧武鉉政府。與前任金大中一樣,盧武鉉也是陽光政策的提倡者。盧武鉉相信平壤會放棄核野心,以換取政治和經濟獎勵,因此即便在朝鮮在2003 年4月宣布擁核,盧武鉉還是堅定支持與朝鮮進行接觸。正因如此,盧武鉉與小布殊政府的半島政策持續分歧,雙方關係從一開始就相當緊張,盧武鉉也因此遭到內部保守勢力反對。
2003年11月,由於韓國外交通商部與盧武鉉在對美關係上的不一致,盧武鉉在新年新聞發布會上對外交部的官員進行了嚴肅的批評,並表示將批評他外交政策的官員調離到其它崗位。韓國外交通商部長尹永寬引咎辭職後,盧武鉉任命總統外交顧問潘基文為新的外交通商部長。許多外交通商部官員也被撤換,特別是北美局進行了「大換血」。
此外,盧武鉉還把打造自主國防作為優先發展任務,多次公開強調韓國必須從美日韓聯盟脫離出來,成為東北亞的「均衡者」。在盧武鉉執政期間,美國大幅裁減了駐韓美軍的數量。2005年,美國調走了5,000名駐韓美軍;2006年又撤走3,000名美軍,使駐韓美軍的數量降到韓戰後的最低值2.95萬人。2005年3月4日,韓國國防部發表的《2004年國防白皮書》首次取消了對朝鮮「主敵」的稱呼;同年9月,盧武鉉正式向美國提出收回戰時指揮權。2007年,韓美雙方達成協定,美軍將在2012年4月17日歸還韓國戰時指揮權。
接著就是文在寅政府。這是保守派掌權10年後,韓國再度迎來進步派。而在這一時期,中美博弈已逐漸白熱化,因此文在寅擔心「被牽連」焦慮量背後,除了不願朝韓戰事再起外,也有不想徹底得罪中國的考量。例如針對薩德問題,2017年5月文在寅針就做出三項官方保證:第一,韓國不加入美國反導體系;第二,韓美日安全合作不會發展成為三方軍事同盟;第三,韓國政府未考慮追加部署薩德系統
至於對朝立場,文在寅就跟盧泰愚一樣支持陽光政策,並在2018年4月、5月、9月進行多次朝韓首腦會談。4月27日,文在寅與朝鮮勞動黨委員長兼國務委員長金正恩牽手越過邊界,是朝鮮戰爭後朝方首次有最高領導人踏上韓國土地,雙方之後簽訂板門店宣言,同意重新交流。9月18日,文在寅首次以大韓民國總統身份訪問平壤,《平壤共同宣言》和《旨在履行歷史性的板門店宣言的軍事領域協議書》也在此行中發表,雙方對於無核化、非軍事化做出了具體的共識,條約的簽署是朝韓2000年以來的最大突破。而這些做法當然讓文在寅受到保守派媒體抨擊,指控其「左派」、「反美親中」、「反日親北」、「從北」。
不過後續發展眾所周知,尹錫悅上任後徹底推翻了文在寅的努力。2022年10月24日,朝韓在朝鮮半島西部海域互相開火示警;2023年1月17日,韓國指出,朝鮮勞動黨總書記金正恩在朝鮮勞動黨八屆六中全會上將韓國方面界定為「明確的敵人」;同年2月16日,韓國防部發佈2022年版《國防白皮書》,明確指出「朝鮮政權和朝鮮軍是我國(大韓民國)的敵人」,是時隔六年再次出現「朝鮮是敵人」的表述。朝韓關係之後便一路惡化。
整體來說,在韓國民眾看來,如今的政局紛亂是獨裁與反獨裁之爭,是大膽發動戒嚴與維護民主化進程之爭;但從美國的視角來看,卻是「親美保守派」與「不那麼親美的進步派」兩股勢力的彼此較勁。而從國家利益的視角來看,拜登作為傳統美精英,當然更偏好親美的韓國政府。當然,有鑑於這次布林肯之行已是臨去秋波,強調「美國優先」的特朗普上台後究竟如何應對韓國紛亂,究竟更偏好進步派還是保守派當權,這些問題恐怕就像當前的韓國亂局,還是一片撲朔迷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