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大英帝國的經驗】從微觀出發 見樹又見林

撰文:特約撰稿人
出版:更新:

談起英國,不少人馬上聯想起近年鬧得沸沸騰騰的脫歐公投,首相約翰遜領軍的保守黨最近在大選中取得壓倒性優勢,脫歐之勢可謂毫無懸念,2016年催生、讓世人震驚、纏繞英倫三島多時的「黑天鵝」,在經歷三、四年後,似乎終於走到終章。有分析認為,脫歐公投的結果除了是兩個派別的文宣競賽外,不啻是世代之爭:年輕一輩早已習慣歐洲一體,老一輩的英國人卻沉醉於大英帝國的舊夢中,希望在帝國餘暉下,奪回「英國主權」(take back control)。
由此衍生出一系列問題:什麼是帝國舊夢?大英帝國餘暉是什麼光景?何謂大英帝國?它是如何形成?其喪失美洲的經驗與帝國有何關係?研究帝國歷史又與今天的世界格局有何關係?
撰文:羅乃智

以「帝國」(Empire)為主題的書本身就充棟汗牛,研究英國歷史的日本專家井野瀨久美惠應講談社邀請,撰寫了《大英帝國的經驗——喪失美洲,帝國的認同危機與社會蛻變》一書。這不是井野瀨教授第一次撰寫大英帝國的書籍,她著作等身,前作包括《殖民地經驗的去向:Alice Green的沙龍和世紀轉換期的大英帝國》、《女人們的大英帝國》、《被稱為Hooligan的少年們——小孩子們的大英帝國》等,這次應邀與人合力譜寫「興亡的世界史」套書,以紀念講談社創業一百周年。為跳出西歐中心史觀,一如既往,她的選材及切入點均明顯「很不西方」。

被迫思考「誰是英國人」

大多數歷史學家都將美國獨立事件定位為只是英國史上一段不具重要意義的插曲,或者只是帝國暫時衰退。然而,井野瀨教授卻反其道而行,認為要揭示大英帝國徹底改變的內幕,關鍵正在於美國獨立這一篇章。

簡單而言,作者認為分享共同的新教信仰,乃聯繫英國島嶼及其殖民地的關鍵,但同樣信仰新教的美洲殖民者卻打破這個「信仰連結」,英國人遂被迫思考「誰是英國人」這道哲學難題。

喪失美洲殖民地對帝國統治造成衝擊,這一逼之下,帝國的方針無可避免要重組以適應新時代,讓英國開始重新尋找自我定位,過程中在各個領域均產生巨變,包括轉為自由貿易、解放奴隸、移民社會變化等,逐漸形成為世人熟悉、名列史冊的世界級帝國——大英帝國。

井野瀨教授認為,要揭示大英帝國徹底改變的內幕,關鍵正在於美國獨立這一篇章。圖為《獨立宣言》。(資料圖片/美國國會圖書館)

在過去的帝國研究中,學者大多數以政治視角為切入點,探討「光榮革命」、「議會制度」、「海軍實力」等硬梆梆的歷史,在分析喪失美洲的影響過後,井野瀨久美惠則選擇以小人物及帝國日常事件如「茶葉」、「博物館」、「百貨公司」等入手,見樹又見林,既窺見小人物的帝國經驗,又不失宏觀大格局的視野。

以《物暢其流的帝國》一章為例,她以「茶」入手,詳述英式紅茶平民化的過程——起初當紅的咖啡被視為是男性飲品,流行一時的咖啡館更讓「女性止步」,當時,更相傳有婦女撰寫《女性抵制咖啡的請願書》,後來東印度公司擴張,輸入紅茶,紅茶一炮而紅,成了女性喜愛的飲品。作者以此帶出隨着大英帝國疆域的擴張,全球物產匯聚於倫敦後所出現的社會變化,細數「帝國經驗」。

至於《帝國的樂趣》一章,作者先以「木乃伊的詛咒」作引子,談到大英博物館的誕生,橫跨埃及熱潮及觀光旅遊的興起,中間大量穿插小人物的故事,反映帝國擴張下連帶的經濟發展如何無孔不入地影響每一個人的生活以及閒暇習慣,閱讀起來別有趣味。

井野瀨久美惠選擇以小人物及帝國日常事件如「茶葉」、「博物館」、「百貨公司」等入手,見樹又見林,既窺見小人物的帝國經驗,又不失宏觀大格局的視野。(資料圖片/龔慧攝)

女性視野下的英國歷史

如果說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筆下的《帝國:大英帝國世界秩序的興衰以及給世界強權的啟示》重點剖析海盜、莊園主、傳教士、行政官員、銀行家、破產者等六種人物的故事;崔斯坦.杭特(Tristram Hunt)的《帝國城市:成就大英帝國的十座殖民城市》聚焦於加爾各答、香港、孟買、墨爾本、新德里等十個合組「日不落帝國」城市的貢獻;那麼,井野瀨久美惠的《大英帝國的經驗》最大特色是,除了是小人物、小事件外,莫過於對女性的着墨甚多。

過去歷史書中多見男性身影,缺乏女性參與,甚至有人批評「歷史」一詞,以英文「history」為例,指其甚具性別歧視色彩,應該改作「herstory」。雖然不知道井野瀨教授是否女性主義者,但其敘述風格明顯延續舊作、於1998年出版的《女人們的大英帝國》的特色,嘗試以女性為主軸或女性視角來敘事。

當中不少篇幅提及於克里米亞戰爭中獻身照料英國士兵的瑪莉.西柯爾(Mary Jane Seacole),以及《西非之旅》作者瑪莉.金斯利(Mary Kingsley)的故事,反映當時眾多出色女性在不同的領域均相當活躍,部份更遠渡重洋,在日不落帝國的不同屬領「貢獻」,為日後的婦女運動埋下種子,反駁「帝國沒有白人女性的容身之地」的普遍謬誤,確立女性的歷史地位。

井野瀨教授嘗試以女性為主軸或女性視角來敘事,當中不少篇幅提及於克里米亞戰爭中獻身照料英國士兵的瑪莉.西柯爾(Mary Jane Seacole)。(資料圖片/Punch Sketch)

「英國性」的身份認同

香港人常有國民身份認同危機,有民調機構年年追蹤變化,成為政情寒暑表。原來曾為不少殖民地宗主國的英國,也有過類似的煩惱。

井野瀨久美惠此書原版成於2007年,書末引用的例子,是初版成書時較熱門的課題——2005年7月發生的「倫敦七七爆炸案」。一個熱愛板球、成長歷程看來極為普通的巴基斯坦裔第二代英國公民,意圖無差別攻擊及殺死英國人,舉國震驚,「誰是英國人」這個疑竇再次浮現於國民心中,「自己應該效忠於誰」這個疑問,再一次敲打每個英國人的心頭。這個身份認同問題,或者危機,似乎不能單純透過修改移民法例足以解決。

作者認為,英國人的身份認同並非來自帝國悠久的光榮傳統,而是建基於個人層面的感受,真正的「英國性」潛藏於日常生活經驗中。井野瀨久美惠強調,人們在試圖解答「我們到底是誰」的過程中,往往會依賴自身經驗,過去的歷史化作一面鏡子,映照自身。換言之,自己親歷其中的現實若有變化,審視過去的眼光也變得不同,從而帶來總結:國民身份認同是流動,而非一成不變的。

不少曾為英國殖民地的地方都有國民身份認同的危機,香港也不例外。(資料圖片/羅君豪攝)

誠如古希臘海洋學家狄未斯托克所言:「控制了海洋的人,就控制了貿易;控制了世界貿易的人,便控制了世界的財富,因而最終也就控制了世界本身。」抽絲剝繭,剖析帝國的種種面貌,是不少歷史學家興趣所在。不過,在研究「帝國」的叢書中,同為海上霸王,以葡萄牙及西班牙為研究對象的著作相對少見,可見大英帝國的魅力。

或許有人會問,為何至今依然要研究老掉牙的「帝國」?隨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解殖浪潮,殖民主義、帝國主義的幽靈,不是早就煙消雲散嗎?這位日本學者的想法直接,她認為如今雖然有些國家沒有實際「殖民」其他國家,卻透過軍事、經濟、金融、文化等範疇加強對別國的影響力,再以某種意識形態為旗幟干預別國,在作者眼中,這無異於大英帝國過去的「非正式帝國擴張模式」。

她繼而直接將矛頭指向當今的世界霸主——美利堅合眾國,認為它正在走大英帝國曾經踏過的道路,亦似乎巧合地逐漸邁向同樣命運。「如果美國不想以大英帝國結束二十世紀的方式,結束二十一世紀的話,那麼我們就必須要從歷史當中學習教訓。」她聰明地借用《成為共和國,而非帝國》作者派屈克.布坎南(Patrick Buchanan)的話,說出自己的心聲,鑑古知今,藉由「帝國」這個名詞,輕而易舉地把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時空,串聯起來。

井野瀨認為,如今雖然有些國家沒有實際「殖民」其他國家,卻透過軍事、經濟、金融、文化等範疇加強對別國的影響力,再以某種意識形態為旗幟干預別國。她更直接將矛頭指向當今的世界霸主——美利堅合眾國,認為它正在走大英帝國曾經踏過的道路。(資料圖片/歐嘉樂攝)

此書的副標題為「喪失美洲,帝國的認同危機與社會蛻變」,在第一部份闡述過後,其後章節卻與「喪失美洲」事件沒有直接關係,筆者不諳日文,不知原著是否如此,抑或是台版譯者及出版社的後期製作,在結構分布上似乎有點落差。

當然,這亦無損此書的閱讀趣味,所謂一葉知秋,要研究「日不落帝國」,撇除歷史大論述以外,研究被忽略的日常細節,有時反而獲益良多,有意外驚喜。

曾為大英帝國殖民地一員的香港,經歷這段歷史的人,又會譜寫出怎麼的「帝國經驗」呢?或者有一天,香港的作家和學者可為此補上一筆吧。

《大英帝國的經驗》(資料圖片)

《大英帝國的經驗》

副題:喪失美洲,帝國的認同危機與社會蛻變

作者:井野瀨久美惠

譯者:黃鈺晴

出版社:八旗文化(台北)

出版日期:2018年8月

更多《香港01》周報書評:

【書評.情動於中】通識教育中的哲學思維

【書評.荒誕醫學史】科學啟蒙 走出愚昧「偽醫學」

【書評.為什麼不平等至關重要】從道德角度審視不平等現象

【書評.天崩地裂時代下的皇族】崇禎死了 朱明宗室怎麼辦?

【書評.考工記】走進古宅探索記憶 以小人物一生記錄城市變遷

【書評.血雨華年】回眸文革 書寫血腥歲月

【書評.牆的時代】各國高牆林立 硝煙四起 人類如何共存?

【書評.孫中山與美洲華僑】當中國革命運動在美國

上文刊登於第195期《香港01》周報(2019年12月30日)《《大英帝國的經驗》 從微觀出發 見樹又見林》。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