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情動於中】通識教育中的哲學思維
香港人的生活其實充滿哲學元素。不信?近年被香港家長追捧的IB(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課程,正是因為以國際視野與「知識論」兼備為主要賣點,而「知識論」是培養批判思考的重要部份。本地文憑試課程中,中國語文的指定篇章可以讓學生接觸到儒、道思想,而初中的世界歷史課程,已經有西方天賦人權等概念的簡單接觸。
撰文:程兆成
離開校園,要認識哲學,自然要看哲學著作。本地較知名的有李天命的多部著作,在香港出版物中,因驚人的翻印次數以及推廣哲學中的語理分析而深入民心。然而,哲學不止於李天命,亦不止於挪威作家喬斯坦.賈德的西方哲學簡介小說《蘇菲的世界》,還有大學的通識讀物對哲學作系統介紹。
以下,筆者會以一個對哲學感興趣、大學並非主修哲學,但有意認識哲學的讀者視角為大家介紹、評析黃沐恩的《情動於中─生死愛慾的哲學思考》一書。
香港人可以接觸到的大學通識讀物不少,外來的有牛津大學出版社的中譯本。而介紹哲學的書籍,較一般的普及哲學讀物淺白、扼要,亦有就不同著名哲學家作專題探討,比一般內容浩瀚和艱澀的原典易讀。
返回內地,則可接觸以北京大學為首的內地大學出版物,尤其是北京大學出版社的通識系列。當中的哲學範疇大抵以西方與中國的哲學史為主、邏輯學為輔,多介紹哲學知識,知識量繁多,概念名詞亦多,未有基礎的朋友較難入門,內容亦多少受到列寧、馬克思、黑格爾與唯物論等影響。
香港中文大學的「通識教育叢書」則有另一種特色:叢書有不少哲學作品,出版至今共有九本作品,以哲學為主題的佔其四,反映哲學教育在中大通識教育中的重要位置。而在哲學範疇的部份,卻又有不同特色,與前述牛津大學與北京大學出版有較統一的形式又有不同。
最早期如陶國璋的《哲學的追尋》,以散文的方式正面介紹哲學的種種,若對哲學沒有興趣,難免感到枯燥;近晚期的王偉雄、劉創馥合著的《宗哲對話錄》,以批評宗教的方式,探討宗教哲學,是前述兩所大學出版社的通識系列未有探討的範疇,而以二人對話形式推進,形式較新,亦便於深題淺說,淺白易讀之餘能夠帶領讀者作哲學思考。
尋找情緒的本質
本書屬叢書的再版,處理與前述兩所外地大學出版社的同類作品不同。重點不在哲學知識的引介,反而更側重哲學思考。當然,哲學思考與哲學知識兩者可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並非截然二分。本書更是自成一格:以哲學研究貫穿全書,尋找情緒之為情緒的本質:「情緒到底是一種身體反應,還是一個認知的過程?它是生而有之而人所共有,還是由社會建構而成、為不同文化獨佔的產品?」作者對上述問題的回答是:「以哲學研究為骨幹,論證情緒既具有身體性的一面,亦具有理性的一面,兩者在先天基因與後天環境的影響下,不斷建立一層又一層的交互關係,從而形成情緒各種看似矛盾的特質。」
全書以歐美的情緒哲學、心理學、神經科學、社會學和人類學的最新研究為證據,同時又輔以東、西方的經典文學、音樂、繪畫、電影作旁證,以支持作者上述的回答。中間亦結合了作者過去在大學任教「認識情緒」與「情緒哲學」的部份內容。
作為大學生或一般讀者,在閱讀本書時,除可認識情緒是什麼外,亦能涉及以上種種不同學科的內容和元素,讀來輕鬆可親、有趣。客觀而言,效果有二:一是有助讓習慣以多元素材刺激學習興趣的年輕世代增加閱讀的興趣;二亦有助讀者跨學科的涉獵、開眼界,同時追隨作者的文筆思索與介紹的理論和實驗,得見學者跨學科研究的視野與學術界的研究與發現。加上註釋顯淺、文字暢達,免去一般哲學著作因深刻思考而起的艱澀乏味,而思考與語言又不失哲學的嚴謹認真,澄清概念外亦能提出系統的看法。加上適時輔以圖表與圖片,較一般哲學著作易「入口」。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的「通識教育叢書」的定位,與前述牛津大學出版社的通識系列的方向不同,不在於寫得顯淺的專門學科知識,而是在於叢書的作者在思考社會、人生、知識等大問題後作出有洞見的整合,以培養具有開放心靈、對世界、對學問好奇,並對知識有渴求的二十一世紀公民。黃沐恩此書是對以上精神有較理想的演繹,特別是培養「對世界、對學問好奇」的部份。
從哲學教育在大學通識教育的層面去作評析,可能對本書有另一種觀察。哲學因學科的特點,令哲學教育固然與大學通識教育息息相關,甚至是大學通識教育的核心基礎,所以,不難理解該「通識教育叢書」對哲學的重視。以全球學術龍頭,以發揚通識教育的美國高等教育經驗為參考:1980年後的哈佛大學核心通識課程共分八大領域,其中「道德推理」(moral reasoning)便屬於哲學基礎教育的範疇,近年風行的《正義:一場思辨之旅》(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一書即為其道德推理課。
基於書籍本身的定位不同,書的內容組織亦有不同。即使你和我一樣,曾閱讀過不少哲學的普及讀物,但在坊間不少哲學的普及讀物以引介哲學知識為主,加上網上資訊氾濫,哲學知識不難求,哲學思考反而更值得重視。北京大學的通識系列雖然內容扎實,但整體哲學知識過於繁複,對非哲學主修的學生閱讀時該會有一定的壓力。
表達雅俗共賞
而黃沐恩這本書,層層遞進,逐步引導讀者進行哲學思考,而且每章引言、介紹、小結相當清楚,每章亦會嘗試連結前文,勾勒提及過的重點,避免令讀者迷失。加上作者於前言部份非常清晰簡明的介紹,方便不同需要的讀者獲取養份,各取所需,實為自學與研習的恩物。此外,本書提供相對寶貴、但易理解的哲學思考,脈絡清晰,不會因哲學知識的理解而有礙思考,更兼具跨學科的知識增益與知識視野的開拓。
以第一章為例,作者以情緒哲學為主線,再輔以文學、電影等穿插,除能道出哲學對兩者的影響,亦能避免內容與文字過於枯燥。以哲學思考為主線與重心,令讀者可以盡量避開一些晦澀名詞和概念,同時可以有深刻的思考。本書大抵是以哲學思考為主線,輔以其他貼近人生與生活的探討與素材,就變得親切可人。如果說《宗哲對話錄》是深題淺說,那麼,本書則可以說是雅題俗說,深題卻逐步展開,步步淺說而又以雅例豐富整本書的養份,是雅俗共賞,是一般人明白的「哲學」,免去一般大眾哲學讀物不能「入俗」,不懂淺說的弊端。
不過,以引起讀者興味而言,又非一面倒,因涉及部份嚴肅的理論與實驗,特別是對研究方法沒興趣的讀者而言,會較沉悶,不過似乎是學術著作的必要之惡,作者的處理已作出較理想的平衡。而作者如此旁徵博引,兼及中西與多門學科,雖以有趣淺易的方式表達,但對知識渴求一般的讀者,其實頗容易感到畏懼。不過,作者聰明地以愛情作開首,自會對讀者,特別是年輕讀者,有一種吸引。
提到情緒,一般人會想到負面與壓力、情緒商數與管理、輔導與社工、精神科醫生與臨床心理學家,近年還可能聯想到於社福界流行的修行方式─靜觀。
然而,作者對情緒的處理是如此的不同。例如本書開首談及的「愛情」,一般人會聯想到流行讀物、嚴肅文學或影視娛樂的題材,又或者以輔導專業的視角去看婚戀與兩性關係,例如筆者就接觸過學者黃麗彰與區祥江的作品。黃沐恩以哲學思考,輔以多樣的作品和跨學科的視角層層推進,相比上述的資深婚姻與兩性關係的專家、讀物及創作,提供給讀者的是另一種深刻的視角和一步步抽絲剝繭、有條不紊對愛情的追問。
柏拉圖認為理想的愛關鍵在於找到值得愛的對象,弗洛姆(Erich Fromm)卻認為重點在於如何去愛。往往兩種通往理想的愛的路會衍生相反的指引,當伴侶不完美時,該如何做?是及早離開,還是堅持到底?兩種理性主張下,現實生活可能是丟掉一生摰愛,又或者是半生互相折磨,愛的兩難,令理想的愛在現實生活中可望而不可即。
當然,作者的用心還不止於此,他既解答愛情,亦對情緒的本質有所探討,全書結尾就以「快樂」指出何謂「幸福之路」:「當情緒的出現體現了我們珍而重之的價值時,即使他們本身感到痛苦,我們亦會因它們的出現感到快樂;這種關於情緒的快樂,就是幸福感。」
《情動於中》
副題:生死愛慾的哲學思考
作者:黃沐恩
出版社: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7月
相關文章︰
上文刊登於第193期《香港01》周報(2019年12月16日)《《情動於中》通識教育中的哲學思維》。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