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反分裂國家法》到軍演 賴清德大冒進已無回頭路

《反分裂國家法》自2005年通過至今已滿20年,這部法律的存在,是北京對台政策的根本基礎之一,也是一把始終懸在「台獨」頭上的利劍。然而,隨著台灣政局的變化,北京對該法的適用性問題,也成為當前兩岸關係的關鍵議題。賴清德3月13日宣布「17條」國安策略,強調應對中國大陸的五大威脅,並將「中國」明確列為台灣《反滲透法》所定義的「境外敵對勢力」。此舉無異於將兩岸關係推向更加對立的局面,甚至被部分分析認為是在為「準戰爭狀態」鋪路。
賴清德的「17條」不僅針對軍事滲透、信息戰、經貿聯繫等層面做出規範,還包含恢復軍事審判制度、限制兩岸人民交流、加強對中國大陸相關證件的審查等內容。這一系列動作,表面上是出於維護國安考量,實際上卻無法掩飾其濃厚的政治操作色彩。近來民進黨在內部政治鬥爭中面臨壓力,立委「大罷免」行動使得執政黨急需一個足以轉移焦點的議題,而「抗中保台」恰巧向來是民進黨最擅長操作的政治工具,遂順理成章。
對於賴清德政府的動作,北京方面則毫不客氣地做出回應。官媒《人民日報》評論文章直指賴清德的策略是「綠恐謀獨」,旨在製造寒蟬效應、打壓反對勢力,並意圖強行改變兩岸現狀。北京的強硬立場並不僅止於言詞,在賴清德政府宣布「17條」後,解放軍隨即於17日在台海展開「聯合戰備警巡」,東部戰區司令員林向陽藉場合更公開表示「要做實軍事準備」,強調要對「台獨」進行全面遏制。
然而,台灣方面對於解放軍軍演的態度似乎早已司空見慣。自2016年蔡英文上台以來,解放軍頻繁繞台巡航,甚至數次越過台海中線,這樣的行動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新常態」。台北街頭的反應或許也說明了一切——面對解放軍的「軍事警告」,大多數台灣民眾並未表現出特別的驚慌。畢竟,對於長期受到戰爭威脅的台灣人來說,海峽彼岸發動的軍演早已不是新鮮事。
只不過,最近一次的軍演顯然警示意味更高,解放軍在3月17日出動59架次軍機、9艘軍艦進行「四面環台」軍演,不僅整備迅速,規模也創下近期新高,這無疑是對賴清德政府「17條」的一次武力回應。與此同時,北京的政治動作也在同步展開,北京針對《反分裂法》20周年召開座談會,強調對台工作的重要性,並重申將綜合運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法律、輿論」等手段,全面反制台獨行徑。
台灣學者桂宏誠認為,賴清德的「17條」實際上等同於宣告台灣已進入「準戰爭時期」,這也為政府未來可能的擴權行動提供了正當性基礎,例如恢復軍事審判制度的舉措,將使台灣軍方的內部審查與懲處機制更具軍事色彩,而針對兩岸人員交流的限制,也進一步強化了民進黨的「反滲透」敘事。
但問題在於,這種戰略真的能為台灣帶來安全感嗎?賴清德政府強調「抗中保台」,但從過去幾年的經驗來看,台灣的安全並未因此而獲得更多保障,反倒是兩岸關係持續惡化,軍事對峙不斷升級。美國方面雖然一再聲稱「堅定支持台灣」,但實際行動卻顯得曖昧不清,尤其在中美關係緊張的背景下,台灣的角色更像是一個棋子,而非真正的盟友,烏克蘭的前車可鑒。
無須懷疑,北京進一步升高對台施壓力度指日可待,問題只在於打擊面如何擴大,以及擴大的速度。若解放軍未來持續擴大軍演範圍,甚至進一步測試台灣的軍事防禦能力,賴清德政府是否能夠應對?目前看來,台灣的「準戰爭狀態」更多是政治宣傳上的操作,而非實際的戰略部署,但一旦北京決定採取更具攻勢的行動,台灣是否已經做好準備?
從《反分裂法》的歷史脈絡來看,這部法律的核心宗旨就是「遏制台獨」,20年來它始終發揮著警示作用。但當前的兩岸局勢比2005年更加複雜,當時的台灣仍有政治領袖願意與北京對話,如今則是全面對抗。賴清德「17條」國安策略的推出,無疑是為兩岸關係增添了更多不確定性,北京的回應也將變得更加直接而激烈。對台灣來說,這是否是一條值得冒險的道路?或許,未來幾個月內,我們將看到這場政治豪賭的真正後果——尤其,兩個月後的5月20日,逢賴清德就職周年,依目前態勢看來,賴清德只會發表更為重創兩岸關係的言論,台灣社會對此危機倒數,又豈能不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