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晶片・一|萬般皆下品 唯有台積電高

撰文:楊永年 黃雅慧
出版:更新:

「萬般皆下品,惟有台積電高」,這是近期出現的一個有趣現象。台積電儼然成為台灣「護國神企」,「晶片換疫苗」乃至成為台灣網路津津樂道的話題。中國官方因中美貿易戰而愈發強調半導體產業的重要性,台灣網上常說之「矽盾」其實也是中美關係衝突下的一個面向。對身處這時代下的民眾來說,必須真正從政治、產業、企業等面向看懂這現象背後的緣由。
本「台灣晶片」系列共由10篇文章组成,此為第一篇。

今年的1月份,德國經濟部長阿特麥爾(Peter Altmaier)和日本經濟產業大臣梶山弘志罕見向台灣經濟部喊話,希望以台積電為首的台灣半導體產業,能夠增加車用晶片的供給量,引爆了近來「晶片荒」熱議,也讓台積電這座「護國神山」成為風口浪尖。

台灣的半導體產業的表現十分亮眼。根據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2020年九月公布的最新報吿預估,2020年全球半導體業產值將年成長3.3%,台灣半導體產業鏈在全球地位則愈發吃重,增幅高達16.7%,總產值將高達新台幣3兆元(約合8,319億港元)以上,不僅創下新高,也超越韓國,居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台積電作為其中的翹楚,2020年貢獻了高達54%的市佔率,讓第二名的三星(17%)相形見絀。

台積電在先進製程方面亦是處於領頭羊地位,在英特爾(Intel)宣布7奈米制程研發失敗後,台積電確保了全世界惟二能量產7奈米制程玩家的地位(另一位為三星),而5奈米制程也在2020年投產,並也準備在2021年進一步推進到3奈米制程。為了因應制程的推陳出新,台積電也加大了2021年的資本支出,達到250至280億美元之譜,出手之闊綽,足以令賽道上的其他玩家僅僅只能為了看到其車尾燈而苦苦追趕。(見圖1)

圖1:全球晶片代工市場佔有率(2020-2021)。(資料來源:Trend Force. Dec, 2020)

近來,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催生的遠距產品所需、5G及AI技術成熟、電動車熱潮爆發等因素,直接催生了市場對於晶片的需求。以台積電為首的台灣半導體產業則展現出空前強大的實力,流水線一直處於滿載狀態,滿手的訂單給半導體產業帶來盈收成長的憧憬,令台積電的股價僅僅在2020年就翻了近乎一倍,市值成長到5,521.6億美元,企業排名超越巴郡(Berkshire Hathaway)挺進全球第九,以台積電這種股本大且重資產的產業來說,可謂令人驚豔。

萬般皆下品 惟有台積電高?

當台灣興起「萬般皆下品,惟有台積電高」、「無腦all in台積電」風潮,各大投資機構也紛紛看好台積電,所有反應似乎都印驗創辦人張忠謀那句「台積電將成為地緣政治的兵家必爭之地」的預言。與此同時,台積電也佔到了台灣加權指數34.02%的權值(第二名的鴻海僅僅只佔3.72%),達到了幾乎能以一己之力影響指數的地步,進而帶動一大串的產業鏈。一句台灣人琅琅上口的廣吿台詞,似乎可以講述如此現狀:「一家烤肉萬家香」。

但是從其他層面來看,台灣經濟的情勢卻出現不得不令人憂愁的景況,根據經濟部在1月25日發佈的《109年12月工業生產統計》來看,2020年1至12月的累積平均生產指數,資訊電子工業有着18.28%的年增率,但是金屬電機、民生及化學這三大類別卻分別衰退了1.77%、3.48%及5.13%,顯現了台灣在產業發展上的不均衡。

台灣作為一個資源、市場皆有限的「淺碟型」經濟體,對於產業分配有所側重無可厚非,特別是台灣自詡為開放型經濟鑲嵌於全球產業分工的體系中,從這種體系中分得不少紅利,自身的產業也不斷隨着體系的變動不斷調整、分配。一個經濟體在全球的產業鏈中尋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並且將本國資源往高附加價值的方向分配,在這套體系不受任何干擾持續發展的前提下,理應是正常的發展邏輯。

鋒利卻無從揮舞的寶劍

以德、日的經濟部門首長為始,世界各主要經濟體向台灣求援增加車用晶片供給量,有了以台積電為首的「護國神山群」這般重磅籌碼在手,政績乏善可陳的蔡英文政府自是藉此進行大內宣,民間智庫也獻策,以晶片產能向德國換取台灣欠缺的疫苗,甚至衛福部長陳時中也表示了樂見其成。

2020年上半年,政府忙着大力宣傳「Taiwan can help」,但對於疫苗研發投入不足且過度自信,又堅決拒絕使用內地疫苗,以至於如今德日兩國向台灣求援晶片代工時,疫苗和晶片就這樣被聯繫在了一起,而台積電等晶圓代工廠也成為各界焦點。

最近以日本、德國經濟部長為首,不少主要經濟體向台灣求援增加晶片供給量,這也成為政府「大內宣」的籌碼。(台灣經濟部@Facebook)

台灣政府透過行政院國發基金握有台積電6.38%的股權,擁有一席法人代表的董事席位。有基於此,台灣官方也在試圖調整台積電的產能。

台灣經濟部長王美花在1月時召集了台積電、聯電、力積電及世界先進的高層開會,會後經濟部稱達成了「一個共識,三個方法」。「一個共識」指的是廠商願意配合政府政策增加生產。「三個方法」分別為:一、優化產線並將增加的產能優先供給車用晶片;二、將車用晶片訂單的優先次序上升;三、協調其他客戶遞延或減少訂單以支援車用晶片。

然而從結果來看,台積電等廠商用了給足政府臉面的說詞,實際上是完全拒絕這些要求。台灣的晶圓代工產線基本上都是優化到以100%的產能在進行,全年無休,要想再優化到所宣稱的103%,顯然有不少難度,況且擴建新廠對於廠商來說,也有過大的資金投入及過長的時間成本,實際上否決了第一個方法。

客戶給晶圓代工廠的訂單,也是早在數以月計以前的時間,就透過合約來預訂產能,在產能都已經確定,且處於滿載的情況下,任何短時間內強行安排調整生產都只是干擾,甚至打亂整體的流程安排;而不同種類的晶片所需製程也並不相同,現實上也不可能僅為了生產車用晶片而單獨調整產線製程,因而也形同否決了第二個方法。

至於第三種方法,對於台積電等廠商來說,與客戶之間的誠信關係是透過不斷的完成訂單所創建、積累,這也是台積電據以為生最重要的無形資產,任何強行抽換、減少客戶產能的舉措都會破壞這層關係。

尤其晶圓代工的產能本身就是零和遊戲,任何客戶得到的產能就是其他客戶失去的產能,有哪些客戶會願意為了成就汽車業者而犧牲自己得到的產能?更何況這種情況本來就是當初車企放棄自己的產能所導致的。但經濟部好歹有了可以給德、日等國交代了事的說法,也有了可以用來做內部宣傳的材料。

面對基於合約運行的市場機制,政府確實無法以行政力量干涉晶圓代工產線的安排,畢竟台積電不是加利科技那類軟弱可欺的軟柿子,「晶片換疫苗」就更是一句戲言,是以最終也只能以官話言稱,「讓台灣在世界上扮演好自己角色,互利共榮」。

【本文授權轉載自第64期《多維TW》(2021年3月4日)封面故事。如欲閲讀全文,請按此訂閲多維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和獨家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