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出手」中國電動車企 為何還留下有一絲餘地?

撰文:聯合早報
出版:更新:

歷經八個月的反補貼調查,歐盟終於對一系列中國電動車企下手。

中國電動車巨頭比亞迪被加課17.4%懲罰性關稅、吉利汽車被加課20%、上汽集團則被重課38.1%;其他在中國設廠造車的西方車企如特斯拉、BMW、雷諾等,也被額外加課21%關稅。

在這之前,歐盟已對中國電動車課徵10%的一般關稅。算上此次懲罰性關稅,上述車企的電動車要進入歐洲市場,將不得不上繳27.4%至48.1%的關稅。

這些企業面臨的懲罰性關稅之所以有高有低,歐盟委員會在本月12日公布的文件中解釋,這是依據各家企業在過去調查中的配合度決定,配合調查的公司只會被課21%以下的關稅。

這說明在歐盟眼中,上汽集團是最不配合的那個。

美歐等西方國家認為,中國政府的高額補貼人為壓低電動車的生產成本,造成市場競爭被扭曲,擔憂一旦中國電動車不受控地持續湧入市場,終有一天會將國內的純電動車廠商擠出市場。

2024年4月19日,奇瑞汽車同西班牙汽車公司Ebro-EV Motors簽署協議,將在巴塞羅那成立合資企業生產新型電動汽車,創造1250個就業崗位。(示意圖片)

去年10月啟動的反補貼調查,正是為了矯正被不公平補貼扭曲的競爭環境。

歐盟委員會說,委員會暫時認定中國純電動汽車價值鏈(BEV)收受不公平的補貼,對歐盟純電動汽車廠商構成了經濟傷害的風險。

歐盟目前正按照世界貿易組織(WTO)規定就懲罰性關稅一事與中國談判,如果雙方最終無法達成一項解決方案,關稅將從7月4日起臨時生效,直到27個歐盟成員國在11月前表決通過後才會實際徵收。

德國、瑞典、匈牙利、捷克和斯洛伐克均以不同原因表態反對。

歐盟其實沒下重手?

歐洲是中國電動車出海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布魯塞爾加徵關稅的決定勢必引發業界巨震。

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的研究報告說,只需20%的關稅就足以使中國向歐洲出口的電動車驟減四分之一。以2023年50萬輛的出口量估算,相當於12萬5000輛汽車、40億美元的貿易損失。

諮詢公司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高級分析師塞巴斯蒂安(Gregor Sebastian)也在領英寫道,歐盟的關稅決定可能會導致中國電動車出口量「短期下降」。

他認為,鑒於2023/24年度中國有40%的電動車流向歐洲,臨時改變出口路線將是一項挑戰。

可見,歐盟豎起的關稅壁壘會在一定程度上,打斷中國車企在這片藍海繼續獲利的美夢,但有分析認為,歐盟似乎留下了一絲餘地。

2018-2024年3月,中國純電動車出口數量趨勢。(華經產業研究院)

榮鼎集團在研究報告中預估,要讓歐洲市場完全喪失在中國車企心中的商業吸引力,歐盟必須對中國電動車徵收45%甚至55%的高額關稅,這是因為中國電動車當下在歐洲市場的利潤相當可觀。

以比亞迪海豹U(Seal U)車型為例,海豹U在中國售價約為2萬零500歐元,在歐洲市場的售價則高達4萬2000歐元。

據估計,比亞迪在中國售出一輛海豹U的利潤只有1300歐元,在歐洲市場的獲利卻能高出10倍以上,達1萬4300歐元。即使歐盟對比亞迪加徵30%關稅,海豹U依然能在不抬高售價的情況下攫取可觀的利潤。

摩根大通分析師Nick Lai在一份報告中說,即使歐盟加徵關稅,比亞迪在歐洲售出每輛車的利潤仍可能比在中國售出同款車型高出1.5倍左右。

這並非比亞迪獨有的現象。面對國內日益飽和內卷的競爭環境,許多中國車企不得不人為壓低售價來爭取市場份額。但來到歐洲市場這一片藍海,就沒有刻意壓低售價的必要。

圖為2023年10月19日,比亞迪電動汽車正式進入匈牙利乘用車市場。(新華社)

《彭博社》引述海關數據顯示,從比亞迪小型車款海豚到上汽MG名爵MG4,中國電動車在歐洲的平均售價是國內的兩倍,這能很好地幫助企業對沖懲罰性關稅的衝擊。

此外,雖然歐盟對中國電動車的進口施加關稅壁壘,卻沒有對車企在歐洲內部的生產線下手。

比亞迪目前已宣布在匈牙利建立在歐洲的首座電動車廠,其他車企如上汽集團、奇瑞汽車等都計畫在歐洲部署生產線,幫助它們避過高昂關稅,繼續在歐洲搜刮龐大利潤。

實際上,在歐洲宣布一系列的關稅決定後,中國電動車業界的反應相對平淡。《路透社》報道,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直言,歐盟徵收的臨時關稅基本符合預期,不會對中國車企產生太大衝擊。

蔚來汽車也表示,儘管強烈反對此舉,但公司對歐洲市場的承諾仍堅定不移。

消息傳出後,比亞迪港股本月13日早盤依然飆升逾8%,直到收盤漲幅才收窄至4.15%、吉利汽車收盤錄得1.69%漲幅、只有被課最重關稅的上汽集團下跌1.55%。

敲打中國電動車的難處

正如《華爾街日報》形容,歐洲政要在應對中國電動車方面沒有簡單易行的方法。布魯塞爾官員要權衡的不只是貿易因素,還得考慮歐洲內部多元的政治生態、以及國際地緣政治的分裂態勢。

為了推動在2035年達成淨零碳排的目標,歐洲需要更多便宜的電動車來推動新能源汽車普及。如果在這時給價格比歐洲車低廉的中國電動車加徵關稅,很可能會給這一目標蒙上陰影。

2023年9月的德國慕尼黑車展,成了中國多個品牌電動車的舞台。(Reuters)

彭博新能源財經電動車研究團隊負責人奧多諾萬直言:「保護汽車製造商免受競爭,阻止消費者購買負擔得起的電動車,既不會説明他們實現氣候目標,也不會説明他們的國內產業。」

另一方面,如果歐盟效仿美國加課100%關稅,不僅可能會被外界質疑決策層背後有華盛頓影子、讓決策染上地緣政治色彩,更可能會招致歐洲最大貿易國之一——中國的報復,成為中歐之間全面爆發貿易戰的導火線。

ING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宋林向英國廣播公司(BBC)分析,市場通常將50%關稅視作一個門檻,如果關稅過於激進,那麼就有可能出現報復行為和矛盾升級。

然而,與中國爆發貿易戰想必並非布魯塞爾官員樂見的結果,尤其歐洲內部有不少國家依賴與中國的貿易,在本次關稅決定中就已經持反對意見。

由此看來,歐盟沒有對中國電動車下重手,保留與中國進一步斡旋的外交空間,或許正是布魯塞爾官員在謹慎權衡多方因素後,走出的一條中間路線。

+3

暨南大學國際關係學者王悠說,歐盟此次反補貼調查的目標是,保持自身電動車市場的公平環境,與美國尋求保持其在全球電動車領域的領先地位不同。歐盟此次動用的只是貿易工具,整個反補貼調查、關稅制定過程更透明,不像美國將電動車進口問題政治化,使用模棱兩可的調查方法在短期內作決定。

只是,10日落幕的歐洲議會選舉中,法國、德國等國的極右翼政黨大有斬獲,預示著歐洲可能會向右轉的政治新現實。當歐洲內部經濟保護主義的訴求更加強烈,誰也說不定當前保留下來的斡旋空間能持續多久。

中國官方除透過官媒、外交和商務部門重申立場,敦促歐盟認真反思,「不要在錯誤的方向上越走越遠」,截至目前沒有採取強硬的反制措施回應,但中國商務部13日已表明將保留向世界貿易組織提起訴訟的權利,並埋下對歐洲乳製品、豬肉等產品採取反制措施的伏筆。

這或許意味著,外交斡旋暫且還是中歐之間一個心照不宣的共識,只是這個共識極其脆弱,一旦被打破,北京早已準備好一攬子措施應對。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