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性緘默症|家長須注意學前階段3大事項 助孩子成功克服

撰文:草草
出版:更新:

幫助孩子克服選擇性緘默症,有什麼要注意?面對選擇性緘默症,家長會運用很多策略幫助孩子,如想事半功倍,我們就更需要注意孩子的狀態和需要,再作細微調整。
(文章授權:Cherry Wong 家庭治療學碩士 香港註冊社工)

家長切忌過份熱情 以溫和的說話助孩子融入氛圍

舉例一,遊戲帶動輕鬆氛圍,但要注意別過份熱情、過份浮誇。學前階段的孩子,很多時透過遊戲就能夠縮短他們的熱身時間、帶動他們打破焦慮狀態。但需要留意過份的熱情,亦會令孩子不適應。因此,家長需要觀察孩子的神情,若孩子對於眼前的氛圍不適應,可用『哦,你不習慣呀,我哋觀察下先,慢慢睇下,再埋去玩』、『知道呀,唔慣呀,等一陣就會舒服啲嫁啦』,中間夾雜一、兩句溫和的說話形容遊戲或眼前的情況,有助孩子融入輕鬆的氛圍。

以近似音引導孩子發聲 注意勿讓孩子頻繁說話

舉例二,用近似音和動作帶動說話,逐步引導至單字,但要按部就班地進行。年幼的孩子可用玩樂的方式,讓他們先由近似音開始表達。例如『Bye Bye』可以『Ba』代替,當他們能較頻密地使用近似音表達時,就慢慢引導他們說『bai』、再到『bye』。但要注意的是,家長需要和互動的對象溝通或幫孩子補充說明,避免出現『孩子剛努力發出了聲音,但緊接着就被催促再說話』的情景。

把握黃金時間及調低難度 鼓勵孩子說話

舉例三,黃金5或10秒。要引導孩子一點一點克服難關,我們需要創造機會讓他們嘗試,注要幼兒很多時亦需要大人從旁示範,他們才可以『跟講』。另一要注意的要點是,等待孩子用說話表達的時間不宜停留太長,。一般5-15秒就足夠了。若15秒過後,孩子未能說話,我們則需要幫他調整。例如,買雪榚,可以鼓勵孩子用說話表達,10秒左右後,若孩子未能表達,則可以調低難度,爸媽幫他說『唔該,我哋想買雪糕,係咪呀?』,由孩子負責答『是』,若等待5秒左右,孩子未能做到,則爸媽再說一次,然後讓他點頭確認爸媽的訊息。

上述是一些例子,不論是哪一項,關鍵都在於孩子當下的狀態。同一策略,一時有效,偶爾失效,其中一個可能性,就是孩子的狀態。因此,當策略能隨着孩子的狀態和需要作調整時,自然就能事半功倍。

Cherry Wong 家庭治療學碩士及香港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

Cherry Wong 家庭治療學碩士 香港註冊社工

《本文內容獲Cherry Wong 授權轉載》

【編按:文章題目為編輯所擬,原題為「柴胡醫館:選擇性緘默症家長注意事項(學前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