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性緘默症|學童被誤會不懂說話 語言發展遲緩 錯失黃金治療期
「選擇性緘默症」在孩童中的常見的現象,有些學童因不懂說話影響語言發展、學習及社交生活,嚴重者更誘發其他情緒狀況。香港選擇性緘默症協會創辦人Ms. Wincy改編自己童年的真實經歷,透過神級畫師A-four的細膩筆觸,繪出孩子作為選擇性緘默症患者的困難,了解其與「普通害羞」的不同,讓大家正視、認識選擇性緘默症。
「選擇性緘默症」為學童常見焦慮症之一
「選擇性緘默症」(SelectiveMutism)名詞也許很陌生,但這病症卻是一種孩童時期相當常見的焦慮症之一。不幸的是,很多家長及教師對這病症敏感度較低,常常誤以為孩子是不懂說話甚至語言發展遲緩,因此很多患者錯失了及早治療的機會,若不及早介入處理,會影響孩子的學習及社交生活,嚴重者更會誘發其他情緒狀況。
大部分孩子由牙牙學語開始說個不停,為何有出孩子總是不愛出聲?別人眼中的「害盖」,可能是「選擇性緘默症」(Selective Mutism) 患者。選擇性緘默症是焦慮症的一種,在台灣有數據顯示大約每140個小學生中有1個有選擇性緘默症徵狀 ,而女性患者的此例較多。事賈上據外國流行病學研究,患者初發現的年齡較多會出現在2.7至4.5歳,較常在入學後被發現,如果及早介入治療,3至5歲孩子的治癒率相當高,亦能減低往後的負面影響。
選擇性緘默症症狀:害羞、怕陌生人、不跟別人說話
這本繪本的小主角敏敏所經歷的,正是作者 Wincy童年的寫照。繪本描繪患有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所面臨的挑戰,如害怕與陌生人交談、在學校持續不敢發言等。希望社會能從繪本了解「選緘症」常見的神情動態、行為反應,從而認識到「普通怕羞」與「選緘症」的不同之處。
Wincy更指童年時因為說不出話而給老師誤會或錯過大小機會,不同程度的「害怕」與「擔憂」都像剎車腳踏般阻止了她的聲音,幸好是那個年代並没有這麼多口試、面試及小組討論,總算熬過去了。
不過隨作者慢慢成長,情況一直未有好轉。少年時期的她用盡方法讓自己「大膽」說話,但內心的緊張卻沒有减少,焦慮更進一步爆發,此時更出現壓力濕瘆,嚴重得影響學習時的記憶力和判斷力。作者希望透過這本書,能夠喚起社會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並培養同理心和包容心,讓每個孩子都能健康成長。
作者簡介:MS WINCY
言語治療師、註冊教師、大學講師、專欄作家及催眠治療師。現為香港童協主席及香港選擇性緘默症協會會長,積極推動SEN在香港的公眾教育,經常於各機構及公司舉辦講座。廣受電視台、電台、報章雜誌和網路媒體專訪,分享身為選擇性緘默症及讀寫障礙過來人的經驗。曾經走過SEN的崎嶇道路,所以Ms Wincy十分明白小朋友內心的想法。
Ms Wincy成立香港童協及香港選擇性緘默症協會以來,已幫助超過數千個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