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作家散文記25年人、情、味 何福仁:西西晚年仍調皮|開卷樂
「二十五年的出版路,是一條崎嶇難行的路;當中的酸甜苦辣,是百般滋味在心頭。」出版社與作家的關係唇齒相依,香港有人堅持寫作,亦有人堅持出版做書。資深編輯羅國洪便是其中一位有心人。他與香港浸會大學高級講師朱少璋擔任主編,找來了一班香港作家,一同撰寫散文,紀念出版社成立二十五周年。《人.情.味》全書共二十五篇,正以「人」、「情」、「味」分成三部份,讀來卻五味紛陳。
文:香港電台開卷樂|原題:《人.情.味》- 因人而多情,因多情而生味
讓羅國洪感受極深的一篇,是何福仁所寫的〈人世匆匆,有甚麼可怕的〉,收錄在書中「人」的部份。何福仁是香港著名文學家西西生前好友。西西於2022年12月去世,何福仁在文中提到,西西晚年多病,甚至患上了認知障礙。他每次探望西西,都會問西西是否認得自己。有次,何福仁再問西西,西西變得一臉茫然,沒有回答。何福仁難過至極。忽爾西西說了一句︰「我詐家依唔認識你。」何福仁聽到後立時轉悲為喜,對晚年仍然童心未泯的西西,好氣又好笑。羅國洪憶述,何福仁為了完善文稿,三次要求修改稿件,最後一次,加入自己撰寫的短詩〈花圈〉悼念西西,「他回到了起點了/我們一時跟不上/捨不得也只好說再見/然後深切地懷念」。這幾年來我們失去了不少文學巨匠,他們卻留下了珍貴的文字,將所思所感傳承了下來。
香港電台文教組節目《開卷樂》由鄭政恆、黃怡、馮傑主持,逢週六晚上8時30分至9時,港台第二台播出。節目重溫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
在新舊交替的年代,我們習以為常的事物無聲無色地逝去,留下的「情」,烙印在回憶之中。梁偉洛〈電話亭〉寫自己從大圍站乘小巴回家時,總會叫「電話亭有落!」在傳呼機普及的九十年代,電話亭到處可見,隨時代演變,它們也難逃清拆的命運,還未清拆的,大概在偏遠的郊區荒廢了,「而在我下小巴的地方,那個從前的電話亭,只剩下一個淺灰的格子痕跡,在灰黑色的瀝青路上提醒人們它曾經存在過。」
生活五「味」紛陳,唯有活在當下,記當刻的滋味,也記下味蕾所品嘗的各種味道。主編朱少璋也在文集中,寫了〈小籠包的味道與溫度〉。有前輩教他吃點心的口訣是「熱包凍餃」,包要趁熱食才有滋味,餃則因怕熱皮易破漏餡走味,因此要擱涼一下才吃。但朱少璋認為小籠包「以包為名以餃為實」,他曾讀過鄧正健〈小籠包的汁與熱〉一文,提到「食小籠包目的就是要燙傷舌頭」,這句話就類似一般人所謂「談戀愛就是為了失戀」或是「出生就是為了步向死亡」,充滿哲理。
或許引用潘步釗〈尋味六百年〉一文,可為《人.情.味》這本紀念文集作一小結。文中談到,我們透過書,尋遍古人的故事,忠烈大臣、士大夫……每一個故事透過書籍呈現,當中的味道卻因讀者而變,「我們只希望在怎樣的年代,空間和書卷不因甚麼……只因人而多情,因多情而生味。」
(本文原刊於報章專欄《開卷樂》,此為加長版。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
【開卷樂其他文章:巴士界的「戰國時代」 百年前九龍區巴士業競爭無數?】
【開卷樂其他文章:風起雲湧大時代下 香港的第一部巴士 《九巴初創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