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童年開門聲到歇斯底里爭吵 當聲音無差別紀錄生活傷痕|開卷樂
陳子謙2019年起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創意寫作坊,他嘗試以各種方式引發學生們的創意。《耳窩》一書便是他將29名學生有關「聲音」的習作輯錄而成的,每位學生對於聲音也有其獨特的觀察。
文:香港電台開卷樂|原題:《耳窩》—小心門後有人
童年時期,談起聲音,不少人第一時間想起的便是開門聲。當小孩獨留在家時,如何判斷誰人回來,依靠的便是門外隱約傳來的鑰匙聲。林詠彥在〈門後〉憶起兒時在家,一邊玩耍一邊戒備,務求趕及母親進門之前關掉正在玩遊戲的電腦,打開常識科課本,所以她要懂得從門外的鑰匙聲,分辨出回家的是父親還是母親(父親與主角同一陣線的呢)。「他的鑰匙是各種金屬的派對,一揚起便傾拎哼啦的,夾離著各種不知哪裡檢來的飾品。」可惜父親訓練不足兼魯莽,不時讓主角誤中副車。「母親怕麻煩,她只簡單地把木門和鐵閘的鑰匙扣在一起。」母親開門時乾脆利落,一刺木門鎖芯來不及反應,順勢而入,令人防不勝防,稍一不慎便換來「快做功課」的嘮叨。直至姐姐生病住院,令主角最驚心的是熟悉的鑰匙聲在門前停下,「你不知道它是懷著甚麼消息回來的,那金屬碰撞便如磨刀霍霍的劊子手,時辰一到便宣告某個生命的猝逝……」
香港電台文教組節目《開卷樂》由鄭政恆、黃怡、馮傑主持,逢週六晚上8時30分至9時,港台第二台播出。節目重溫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
門聲勾起回憶,也撕開所謂愛情的表面。劉靖詩在〈每當〉一文中,記下了鄰居的吵鬧日常。故事男主角在門前敲打鐵閘,逼使正在炒菜的女主角走出廚房,如常地一邊歇斯底里一邊開門。「鎖匙捅了很久都捅不準,盲頭烏蠅。金屬頭不斷撞擊鐵閘,混雜她的聲線,將冷與硬,鑿入耳道。鐵閘拉開尖嘯似呼痛。而你沉默。」她發現當女方發難時,男方保持沉默,亦是另一種形式的傷害。
聲音如同我們每個人的記憶迴廊,展示了我們一生與他物的互動。除了人之外,書中章節「牠們」裡,文章如〈傾聽蜻蜓〉、〈咕嚕咕嚕〉等,記下每種動物昆蟲自身獨特的聲音。聲音亦同時無情地揭露熱鬧過後的孤單寂寞,許黎琳的〈有病的聲音〉中,寫自己因腦瘤住院,同病房的人接連的背棄了自己,一個個出院,或死去……病房開始靜了下來,甚至讓她聽到一些以前被掩蓋的聲音,如電視雪花聲等。有時,其他病床的病人深夜發出的聲響,「並不是明目張膽放聲叫出的聲音,是像家鄉那口雨後流動的井,被一塊大石沉甸甸地壓著般隱忍。」這些魔音告示你身體的弱,生命的消逝,到最後「甚麼也不會聽見,讓海的沉寂把這把有病的聲音孤獨死。」作者一方面想離開這痛苦景象,但聲音卻不斷告訴她,人最終也是孤寂。
聲音無差別地紀錄了我們生活中的傷痕,有欺凌、責罵、傷害、孤寂……通通隱藏在潛意識的記憶巨柱之中。但別忘記,許多快樂的聲音也在這生命的殿堂內合奏。張開耳朵,靜靜細聽,才會聽到那首名為「幸福」的樂章。
(本文原刊於報章專欄《開卷樂》,此為加長版。圖片及標題為編輯所擬,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
【延伸閱讀:一眾香港作者以文字捕捉聲音 發掘窩藏於耳內的獨家記憶】
【延伸閱讀:以推廣中國盆景藝術為己任——香港盆景家的《些子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