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編潮二】本地出版社「創造館」主動賣IP:書不是出版後便完

撰文:潘宛沚
出版:更新:

「這是跨媒體創作的年代——如果你喜歡文字,喜歡說故事,期待有朝一日,你的創作能成為實體書,以及有機會改編成為其他媒體的作品,如電影、劇集、舞台劇、漫畫、遊戲等,歡迎你加入成為本網站的投稿作者,以實力換取一如創造館其他作者所擁有的出版及改編機會!」
本地出版社「創造館」近期推出「創造計劃」,在網上徵稿,並承諾作品有機會作跨媒體改編。「創造館」由作家余兒於2013年創立,包括其著作《今晚打喪屍》在內,由其出版社出版的作品不少都得到了跨媒體改編的機會,已由奇妙電視購得改編電視劇版權的小說《男人住家飯》也是由創造館出版。余兒相信「只要有一本實體書,就會有更多機會」,創造館從最初的一人出版社到現在有近十位駐館作家,在紙本式微的時代,售出小說IP(Intellectual Property)作跨媒體改編,或可成為出版社的出路。

余兒與May在2013年創立出版社「創造館」。(潘宛沚攝)

改編延續創作人心血 版權費達7位數字

「創造館」空間小小,特別在書展過後,走兩步也會碰到地上一疊疊的印刷品。余兒在整理物品,編輯May在凌亂的桌上工作,全職在出版社工作的就只有這對夫婦。排滿了一牆的書卻縈繞着很多的創作魂,作者、美術、校對等等,創造館的兼職員工和駐館作家多達二、三十人。

余兒的小說《今晚打喪屍》改編成電影,另一作品《九龍城寨》也即將開拍。(創造館提供)

「製作一本書要很多心血,我不想事情在出版後就完了。」余兒強調一本書出版後才是開始,緊接電影、漫畫等各種改編。作為出版人兼創作人,他十分珍惜每一位作者的心血。《九龍城寨》改編成漫畫和電影,正是令出版社走上改編之路的契機,「現在出書有更多考慮,會先策劃下一步。」正如早前書展推出的《男人都愛住飯》就是由食譜變成小說,也將變成電視劇,將創作人的心血結晶推廣開去。

對編輯May來說,改編卻是為了最基本的生計問題,「至少令創作人有飯食」。一本書88元,賣出1500本已算好成績,但作者收入只有一萬元,根本不足以維生,心機與回報不成比例。「改編的版權費令創作人有更大生存空間,而且可以吸引更多人創作。」《九龍城寨》改編成電影和網劇的收入,就有7位數字。而創造館洽談的小說版權費一般也有6位數字,單是賣書的話可謂望塵莫及。

現今香港文化產業不景氣,書店、出版社、創作人無一逃過厄運。May卻希望跨媒體改編能帶動流行文化,令整個產業人人有錢賺。「出版社要生存也唯有走改編這條路。」May說道。早前她將《九龍城寨》推廣給日本出版社,有望改編成動畫,即使最後沒有回音,但「唔做就冇可能」。余兒也認為必須這樣做,不一定成功,但總算有一線生機。

創造館於2017年香港書展所設的攤位。(陳奉京攝)
創造館主動尋求合作,希望把出版物改編成其他媒介的作品。(創造館)

紅一本書不如紅作者 主動推銷作品

7位數字,或許是余兒沒有想過的一筆收入。創造館開業之初,一年只出版三、四本書,平均一個月的收入只有幾千元。余兒唯有一邊經營出版社,一邊做兼職。對他來說,吃力的不是做出版,而是賺錢,「那時做兼職編劇,經常工作至凌晨,很難分配時間做其他事。」錢不多,時間不多,精力殆盡就只換來這些。因此余兒曾打算創造館只出自己的書,反正早期的小說也是自資出版的。

史兄的《婚姻這種邪教》熱賣後改編成舞台劇。由「拉闊劇團」製作。(拉闊劇團)

自從認識了第一位作者史兄,他在創造館出版了《婚姻這種邪教》後,出版社卻漸漸熱鬧起來,出版的書可以佔滿一櫃。但余兒並不滿足於此。4年時間,余兒出品的不單是書,還有作者,「與其紅一本書,不如造起一個作者。」用May的話形容,就是「湊」作者,大家商量寫作的題材和方向,平衡商業和個人風格。如果說May是製造商,余兒就是位推銷員,向各個媒體推銷自家作者的作品。「既然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有機會紅,我不如主動Sale給別人,告訴他們這個故事有多好。當然,要先過自己這一關,我才能說出它的優點。」

從發掘佳作、培養作者、出書到改編,創造館一手包辦,不包大賣,卻對得住自己。「衰咗都唔緊要,有了口碑我就高興。」余兒坦然道。今年推出的「創造計劃」鼓勵投稿,讓佳作投入創造館的懷抱,也歡迎讀者評分,計劃每年選一本小說出版成書。「創造計劃」又與電影公司「無限動力」合作,初步計劃每年至少改編一部創作館出版的小說。

出版大熱作品以外的計劃,對創造館都有一定風險。但回想當初出版《輪迴交易現場》,也不過是因為朋友介紹,作者陳四月並非大熱如史兄,余兒同樣充滿成功感。「我覺得故事很好。」他自信滿滿地說。

由Pen So執筆的《九龍城寨》畫集。(創造館)

書是精品 有紙本才有改編機會

對余兒和May來說,電影已是終極改編,是創作人最大的心願。在《今晚打喪屍》和《九龍城寨》分別上映和即將開拍電影之後,創造館卻於今年書展推出這兩部作品的漫畫版和畫集,回到紙本。「漫畫和畫集的成本高,不一定賺錢但能賺到話題性。」《九龍城寨》畫集就到了羅浮宮漫畫系列總監Fabrice Douar手上,有望將城寨從香港帶到法國。

余兒、Fabrice Douar和Pen So的合照。(照片由May提供)

今年年初,余兒也親赴法國這個漫畫大國,參與安古蘭國際漫畫節,是世界第三大漫畫展覽。法國十分重視漫畫,視之為「第九藝術」,十大綜合暢銷書總有漫畫上榜。余兒認為安古蘭國際漫畫節的漫畫格調很高,有別於香港一般漫畫。精美的薄裝硬皮設計正是《今晚打喪屍》漫畫版的靈感來源。

能否殺入國際市場還是未知之數,但余兒總結多年來的經驗,一本實體書是必要的。May也說道:「一定要有一本實實在在的書,才可以當作卡片或profile(個人簡介)。」出書未必有人看,但一定要同時兼顧書、網絡和各種改編形式。

May又提及網絡作家「姐死姐還在」出書時是多麼高興,「出書的意義完全不同於單單在網上發表文章。」自己的作品拿在手中,那份滿足感難以言說。余兒也曾在其他文章提及史兄和《我們怎麼了》的作者薛可正一書在手時,雀躍得像個小男孩。「書是一種精品,可以用來收藏。」不難發現,創造館的書都十分精美,余兒認為這也是紙本書發展下去的必然方向。

「始終不可抹殺紙本書的價值。」曾從事傳媒行業的May見証「紙媒之死」,但她依然堅定地如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