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人.訪】金融佬變典故專家 香港掌故王是如何煉成?

撰文:李穎霖
出版:更新:

彌敦道的「彌敦」到底是何許人?荷李活道又為何叫荷李活?你在香港活了幾十年,可能從沒有考究過,但鄭寶鴻卻可以如數家珍般,跟你細說當初。
作為香港的掌故專家,香港歷史博物館的名譽顧問,鄭寶鴻對這城市的認識,並非只坐在室內查經據典得來,更不是讀什麼博士碩士得來,而是用腳一步一步走出來。為了更了解自己所生所長的地方,他曾走遍全港九,逐條街名研究,更花盡自己一生,記載香港的故事。
攝影:李澤彤

踏入百多呎的小店中,只見鄭寶鴻伏在案前,埋頭苦幹,一筆接一筆的畫在原稿紙上。問他在忙甚麼,他不徐不疾地答道:「有博物館搵我寫論文。」

說起歷史,這位年屆70的掌故王來說,每個故事、典故都像是信手拈來,不需再花時間回想細節,像是腦海中有個龐大的香港史資料庫。典故說得如此流暢,誰又想到這位香港歷史博物館名譽顧問,竟是金融業出身?鄭寶鴻說,香港史只是他從小到大的興趣,空餘時的課外研究。

採訪當日,鄭寶鴻伏在案前,在原稿紙上撰寫關於香港歷史的論文,(李澤彤攝)

遊走社區探索歷史

「香港是一個小島,九龍半島街道寬闊。」過了多年,鄭寶鴻仍牢牢記得讀書時,課本寫着這樣的一句話。這句簡單不過的陳述,當時引起了他的無限好奇。「點樣寬敞法呢?自己細路仔嗰時,咪𦧲老竇老母帶我去行下囉,見到條彌敦道真係好闊喎,就有興趣啦,諗點解叫彌敦呢。」彌敦到底是何許人?荷李活道又為何叫荷李活?一個一個疑問不斷湧現,但卻無人能解答這位「問題少年」。

無人給予答案,就自己尋找,而他從小居住的中環社區,就是這場搜集歷史碎片探險的起點。從家中走到大會堂圖書館借書、翻查資料後,再順道看看展覽:「細個嗰時都已經有一間叫做香港美術博物館,喺大會堂頂樓,就係依家嘅藝術館同埋歷史博物館嘅前身,上到去佢有咩展覽就睇。」

然而文字還是滿足不了他的求知慾,「探險」還是要始於足下,鄭寶鴻偶爾會衝出港島,看看其他地區的發展:「好似觀塘,好細個、60年代已經走去睇,因為觀塘啱啱發展新市鎮。」說到當年想去看看作為香港第一個衞星城市的荃灣,他仍是興致勃勃。

鄭寶鴻研究歷史可不止埋首苦讀。(李澤彤攝)
說起香港史如數家珍的鄭寶鴻,中學畢業後投身的,竟是和歷史「大纜都扯唔埋」的金融業。(李澤彤攝)

這場「長征」到長大後,仍沒有停下來。儘管中學畢業後投身金融行業,鄭寶鴻70年代時仍「貪得意」去考的士牌,當時師傅一句:「揸車你冇印象㗎,一定要行!」令他花了2個月時間,徒步行遍港九:「連觀塘區都要行,邊條叫做通明街要知,功樂道都要行上去。」

這2個月裏鄭寶鴻走的每一步,可不只是認路,而是走到哪,研究歷史到哪:「去到九龍城就研究早期嘅九龍寨城,點烏煙瘴氣法呢?都係要揭返當時啲報紙先睇到,淨係話真人(脫衣舞)表演嗰啲戲院都有10幾間。」

因為希望重提社區中已被人遺忘的舊事,鄭寶鴻寫出多本著作。(李澤彤攝)

收集香港照片30年

鄭寶鴻的名字,不單在電視、電台的掌故節目中出現,甚至有時候在街上看見的舊照片展板,下方也會有小字寫着「鄭寶鴻提供」。這些展板上的、著作中的舊照片,全是他在30年間不斷累積的收藏。

早期香港的照片要向外國照片、明信片商購買,鄭寶鴻30年來儲下了大量珍藏。(李澤彤攝)

以前,拍照是花大錢的嗜好,故有錢買相機、拍攝街景、沖晒照片的都是外國人,要找回這些珍貴照片,鄭寶鴻就要向外國照片、明信片商購買。收集以後,還要遂張考據景物的位置、變遷,對應歷史進程:「由百幾年前開始一路研究落去唔難,幾乎睇一幢建築物,就認到皇后大道中邊一段,就算已經100年前,甚至百五年前都睇到。」到了80年代,多了一點「閒錢」,他就花了千多元,購置一台相機,自己親手為香港作紀錄。

外行人看舊照片,實在難以推斷拍攝的景物和城市中的甚麼地方對應,但鄭寶鴻卻說:「一路研究落去就唔難。」(李澤彤攝)

多年來踏遍大半個香港,尋找了大量典故,認識了各個社區,鄭寶鴻的工作、生活始終留在港島。退休後的他更在上環開了一間小店,將一段段回憶、他口中的「立雜嘢」,售予有緣人。問他是否對言個小島特別有感情,他這樣說:「自己住喺香港,度度都有感情。」

鄭寶鴻退休後開設的小店,仍是和歷史有關。(李澤彤攝)

想繼續聽鄭寶鴻「講故」,可在書展期間留意由他主講的「滄海話桑田——細說香港城區百年演變」講座活動,而由他所著、商務印書館出版的《香港城區發展百年》亦會在灣仔書展發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