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穿窿」或與「卵圓孔未閉症」有關 中風患者更須警惕
「卵圓孔未閉症」名稱聽起來陌生,但其實是不少新生嬰兒會遇到的情況。很多人一生也不知道自己有這個隱藏的「心臟穿窿」,直至因身體檢查或被醫生聽到心臟有雜音,並進一步接受心臟超聲波檢查才確診。一般而言,患者往往沒有明顯徵狀,曾經得過缺血性中風而卵圓孔未閉的成年患者,亦有機會增加第二次中風的風險,引發更嚴重的神經損傷,甚至致命。
撰文:醫善同行醫學顧問、兒科專科醫生潘錦霞
卵圓孔是一個連接左、右心房的小孔,胎兒在母體時,由於肺部還未發育成熟,卵圓孔會負責將含氧的血液由胎盤供應給胎兒。隨著嬰兒出生開始呼吸和使用肺部,這個圓孔完成「歷史任務」就會自行閉合;但有一些嬰兒的卵圓孔無法完全閉合,形成「卵圓孔未閉症」,成因至今未明。
由於香港較少為正常初生嬰兒安排心臟超聲波檢查,本港缺乏相關確診數據。根據台灣的統計數據,大約50%的嬰兒會在出生後三個月內自然閉合,而在一歲時,約95%的嬰兒卵圓孔會關閉。至於剩下5%未能閉合的幼兒,他們往往沒有明顯徵狀,在往後日常生活跟其他小朋友無異,很多只會在日後的體檢無意中被發現。
缺血性中風患者或需手術修補
不少人將「卵圓孔未閉症」與心房間隔缺損(心漏)混淆,實際上在病理和影響上有明顯差異。卵圓孔由兩層重疊的組織形成,若無法自行閉合,大部分情況下也不會造成血液異常流動,由於沒有實質的心臟組織缺損,及沒有徵狀,大部分情況下不需要治療,除非曾經歷中風。
相反,心房間隔缺損則是存在明顯的缺損或破洞,導致血液在左、右心房之間異常流動,通常會引發更明顯的症狀如心臟雜音、氣喘等,病情嚴重者需要手術修補。
由於人逐漸長大,如靜脈曲張、肥胖、食煙等因素,身體形成血塊的機會增多。若正常卵圓孔閉合了,血塊會流入肺部作隔濾;相反,「卵圓孔未閉症」患者,這些血塊會有機會由右心房通過卵圓孔到左心房引致阻塞腦血管,形成缺血性中風。
因此,一旦發現患有「卵圓孔未閉症」且有缺血性中風史的成人,醫生會建議通過手術閉合孔口,以減少再次中風的風險,否則一旦第二次中風,神經便會受到更嚴重損傷,甚至致命。
放入傘形裝置封閉孔口
是否施行手術治療「卵圓孔未閉症」,主要取決於孔的大小。如果卵圓孔的直徑較小(通常小於3毫米)且無徵狀,醫生通常會建議持續觀察,而不進行手術。然而,若卵圓孔過大引致影響小朋友的生長飲食,或患者有中風等潛在風險,醫生可能會建議介入性治療,例如使用心導管技術,放入一個類似傘形的裝置來封閉孔口。這種微創手術的風險較低,且通常患者能夠快速康復。
如果孔口過大或位置不適合使用微創手術,可能需要開胸手術來修補孔口,但這種情況在「卵圓孔未閉症」中較為少見,通常發生在更嚴重的心漏患者身上。
大部份人一生也可能不知道自己患上「卵圓孔未閉症」,由於不會有明顯徵狀,絕大多數情況下也不會引發嚴重健康問題,家長無需過度擔心,只需定期帶孩子進行身體檢查,醫生會根據情況評估,是否需要進一步檢查或治療。
「01醫務所」與慈善團體【醫善同行】合作,逢周日刊登由醫護人員撰寫的醫健文章。醫善同行於2019年成立,期盼凝聚社會上的愛心和力量,鼓勵有心人踴躍參與醫善同行舉辦的義工計畫,各展所長,幫助弱勢社群。
醫善同行會以專業團隊的運作方式,致力提高贊助人與贊助機構的信心,達到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目標。
網站亦會為巿民提供正確的醫療資訊;並舉辨不定期的醫療健康講座和義診,同時積極與其他社區組織及醫療機構協作,為市民提供各種醫療服務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