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水暗藏危機 須小心割傷及減壓症

撰文:01醫務所
出版:更新:

近年越來越多港人愛上潛水,潛入清澈見底的海水,欣賞五彩斑斕的珊瑚礁,與各種海洋生物共游,這些都讓人無比興奮。但在探索海底世界的同時,也暗藏不同危機。香港不時亦出現與潛水有關的意外,其中割傷、減壓症等較為常見,割傷有機會感染創傷弧菌,嚴重可引致壞死性筋膜炎;減壓症患者更可能需要送院接受高壓氧氣治療。下文將分享一些應對方法,讓潛水愛好者在享受潛水樂趣的同時,亦保障自身安全。

撰文:醫善同行醫學顧問、急症科專科醫生劉啟基

醫善同行醫學顧問、急症科專科醫生劉啟基

割傷可致壞死性筋膜炎

在潛水過程中,可能會因接觸到尖銳的藤壺、礁石、珊瑚、貝殼,或海狼、水母、牙帶魚等具有攻擊性的海洋生物而受傷。如果不及時處理這些傷口,便容易引起感染,部份咬傷或蟄傷更可能會中毒。

海水中含有創傷弧菌(Vibrio vulnificus),這種細菌在受傷後進入人體,可能引起嚴重感染,甚至導致壞死性筋膜炎。患者需接受適當的抗生素治療,亦可能接受手術清除壞死組織或截肢,如未及時處理則可引致死亡。

若不慎被割傷,潛水員應立即上水,並以乾淨水、生理鹽水或消毒液沖洗傷口,減少感染的風險。由於海水中細菌感染的風險較高,因此任何潛水割傷都應認真重視,若傷口感到劇烈疼痛,傷口出現膿液,甚至發燒、發冷、疲倦、屙嘔等,傷者應盡快求醫,入院治療為佳。

潛水員應該注意佩戴潛水手套和防護裝備,這不僅可以保護雙手免受割傷,還可以防止被海洋生物刺傷或咬傷。(Getty Images)

潛水員應該注意佩戴潛水手套和防護裝備,這不僅可以保護雙手免受割傷,還可以防止被海洋生物刺傷或咬傷。另外,攜帶潛水刀也是必要的,以便在遇到纏繞的水草、魚絲或漁網時,能夠迅速解脫,減少意外發生。其他工具如安全繩、潛水手電筒等,並帶有潛伴及海面有同伴留守,有助處理突發事故。

減壓症狀通常一日內出現

呼吸面具引致的面部創傷、外耳中耳及耳膜創傷、鼻竇痛甚至流鼻血、肺部創傷等氣壓傷都可以在下潛時發生。在潛水過程中,如果出現儀器故障、呼吸困難、昏迷或任何懷疑氣壓傷的症狀,都應立即上水。

在探索海底世界的同時,也暗藏不同危機。香港不時亦出現與潛水有關的意外,其中割傷、減壓症等較為常見。(視覺中國)

減壓症是指潛水員在快速上升過程中,體內的氮氣無法及時排出,形成氣泡堵塞血管而引發。根據統計,約有42%的患者在潛水後一小時內出現症狀,60%在三小時內出現症狀,接近所有的患者會在一日內出現症狀,其症狀可分為兩類:

第一類別:較輕微的症狀,如關節痛、皮膚癢、紅腫、淋巴腫痛

第二類別:較嚴重的系統性症狀,如麻痺、刺痛、肌肉無力、神智不清、頭暈、協調功能障礙、失去視力、尿瀦留、大便失禁、呼吸困難、胸痛、耳鳴、暈眩、嘔吐等

亦有部份潛水員或出現「動脈氣體栓塞」,即因為快速上升或屏住呼吸導致的肺泡破裂,氣體進入血液循環,形成氣體栓塞,症狀通常在上水面後 10 分鐘內出現,包括腦中風的神經系統病徵如昏迷、神智混亂、麻痺麻木、震顫、失語、眩暈、視聽力異常等。其他病徵如心肺功能驟停或因休克而遇溺,亦可令患者突然死亡。

減壓症是指潛水員在快速上升過程中,體內的氮氣無法及時排出,形成氣泡堵塞血管而引發。(視覺中國)

減壓症的急救措施

如果在水中或上岸後出現減壓症症狀,應立即進行以下急救措施:
.吸氧:使用氧氣面罩進行高濃度吸氧,可以幫助排出體內的氮氣,治療低氧血症
.輸液:吊鹽水可以補充體液,減少血管滲透所引致的低血流量及低血壓問題
.藥物:止痛消炎藥、 止暈嘔藥或鎮靜藥
.高壓氧氣治療(HBOT):盡快聯絡高壓氧治療中心,使用高壓氧氣治療或加壓治療
.心肺復甦術(CPR):如心肺功能出現問題,應立即進行心肺復甦術

升水速度應慢於每分鐘9米

潛伴制度也是潛水安全的重要一環,時刻與潛伴一起,確保彼此安全。潛水員應經常檢查深度、氣壓及時間,確保隨時了解潛水狀況,避免過度潛水。同時,不可超越個人的最大潛水限制,了解自己的潛水極限,避免過度挑戰。

在升水過程中,潛水員應該注意控制升水速度。升水速度應慢於每分鐘9米,這樣可以減少氮氣快速排出體內而引起減壓病的風險。此外,在升水到達5米時,應該進行安全停留,停留時間為3分鐘,這有助於讓體內的氮氣逐漸釋放,進一步減少減壓症的風險,亦可避免船隻經過所引起的事故。

「01醫務所」與慈善團體【醫善同行】合作,逢周日刊登由醫護人員撰寫的醫健文章。醫善同行於2019年成立,期盼凝聚社會上的愛心和力量,鼓勵有心人踴躍參與醫善同行舉辦的義工計畫,各展所長,幫助弱勢社群。

醫善同行會以專業團隊的運作方式,致力提高贊助人與贊助機構的信心,達到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目標。

網站亦會為巿民提供正確的醫療資訊;並舉辨不定期的醫療健康講座和義診,同時積極與其他社區組織及醫療機構協作,為市民提供各種醫療服務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