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約公屋如「即棄住宅」 劏房戶何處是家?

撰文:大學線
出版:更新:

六十歲的何先生帶著記者,推門擠進他一百呎的深水埗劏房內。他身後的窗戶貼有藍天白雲的圖片,為終日不見陽光的房間增添了一點生氣。過往政府推出的過渡性房屋政策未有為他帶來曙光,如今政府力推簡約公屋,為他的「上樓夢」帶來一點希望。

未來五年,政府將興建三萬個簡約公屋單位,在傳統公屋供應未到位前,為劏房住戶提供短期居所。然而簡約公屋選址偏遠、成本高昂,卻只屬臨時性質,亦與過渡性房屋功能重疊,遭到各方批評。

推出簡約公屋前,政府已為劏房戶提供具過渡功能的公共房屋。早在2018年,政府便開始發展過渡性房屋,資助非政府組織推展與營運多個項目。不過大部分項目租期只有兩年,部分選址亦較偏遠,令不少基層市民卻步。

被斥選址「亂嚟」 造價卻不簡約浪費市民血汗(點圖了解更多):

+5

不想搬完再搬 劏房住戶拒申請過渡性房屋

何先生曾參觀元朗同心村的過渡性房屋,雖然他認為那裡環境優美、住所寬敞,但由於元朗到九龍市區的車程太久,加上最近的街市要步行約二十分鐘,因此未有申請。但對位於市區的簡約公屋,卻躍躍欲試。

何先生現已退休,太太則依賴深水埗街坊介紹工作。因何太是新移民,沒有高學歷,只能「炒散」,偶爾兼職洗碗。如果搬屋,家庭唯一經濟支柱的何太可能面臨失業。她來港五年,仍未熟習地鐵路線圖,遑論在新界轉乘交通工具。加上何生上落不便,平時習慣一次買兩天的餸菜,家裡有兩個雪櫃,還有一張上下格床、一部洗衣機及各類雜物,預計搬遷費至少二千元。過渡性房屋的租約期只有兩、三年,到期後若未能接駁上傳統公屋,過渡再過渡的搬遷費會為他們帶來經濟上的重擔,「(到時)同心村住滿兩年,又要搬,搬去哪裡呢?又要再找地方。」

兩人現時收入約一萬元(包括政府資助與工作收入),深水埗的劏房月租近四千元,再加上水電費,已耗費兩人過半收入。何先生輪候公屋接近三年,加上簡約公屋可以住五年時間,他相信住上簡約公屋後可以成功「上樓」,因此打算申請市區的簡約公屋,但就不會考慮其他選址的項目。

根據統計處今年一月公布的《2021年人口普查報告:居於分間樓宇單位人士》,香港有超過十萬個劏房戶,比2016年上升約17%。另一方面,房屋局局長何永賢二月在立法會上公布的新界區過渡性房屋入住率平均只有六成二。她回應議員質詢時解釋,有二百個申請正在處理當中,又表示有不少住戶因為可以「上樓」而遷出,導致有空缺。

新界過渡性房屋未盡人意 簡約公屋選址仍「亂嚟」

政府早前公布的八個簡約公屋的選址中,只有三幅地皮位於市區,其餘選址分別在屯門、上水、元朗及小欖。立法會議員江玉歡接受本刊訪問時批評,政府未能借鑒新界區過渡性房屋入住率偏低的問題,「過渡性房屋都未做好,我哪有信心給政府三百億興建簡約公屋?」她形容元朗和上水選址是「孤島」,周邊缺乏社區配套和交通設施,例如元朗攸壆路的選址附近沒有街市,超市則位於鄰近的私人屋苑錦綉花園內,而上水蓮塘尾的選址沿路只有一條巴士線來往上水地鐵站,且要二十分鐘一班。江玉歡斥責政府未有考慮基層市民的基本需要:「居民去哪裏買菜?那裏是給有車人士去的。居民沒有車,是否讓居民坐在家裏永世不出門?」

同時,她認為劏房戶不會為舒適環境遷至偏遠地區,而令子女跨區上學。除了住所偏遠不利上班上學,過渡性房屋與簡約公屋只屬短期居所,居民可能要過渡又過渡,不斷轉換環境,尤其令基層兒童的成長發展大打折扣。她慨歎:「上屋搬下屋,唔見一籮穀。劏房戶只想要一個安穩的家。」

統計處《2021年人口普查報告:居於分間樓宇單位人士》顯示,核心家庭住戶佔所有劏房住戶近兩成。與將舊樓改建或翻新的過渡性房屋項目不同,簡約公屋一律以「組裝合成」建築法興建,佔用多幅政府與私人土地。江玉歡坦言,過渡性房屋與簡約公屋功能重疊,批評簡約公屋多此一舉,浪費公帑,選址更是「亂嚟」,將數千個單位有如「LEGO樓」般隨意加插在社區中,未有考慮該區規劃。她擔心社區、交通配套的不足會導致原有居民與公屋戶產生矛盾。她以小欖樂安排為例,表示該選址擬興建五千個單位,連接外面的道路卻只有一條雙線單程線,附近接駁的青山公路一直以來亦十分擠塞,大量居民遷入將會再增區內交通壓力。她直言:「過渡性房屋講了最少兩三年,當時如果已經找到最好的選址,那麼為甚麼不做好過渡性房屋?」

特首李家超發表施政報告時曾解釋,簡約公屋與過渡性房屋最大的差別在於居住時間,前者的目標是住五年,讓居民「無縫交接」上傳統公屋。不過,江玉歡認為若延長過渡性房屋的租約期,亦能夠取代簡約公屋的功能。

簡約公屋造價不簡約 政府「跑數」犧牲成本效益

立法會議員狄志遠批評政府為了在短時間內將公屋輪候時間縮短,不理成本效益:「政府急就章,心急就要花錢『補鑊』。」他認為政府一直對公共房屋政策愛理不理,導致劏房住戶不斷上升,如今要以高成本填補公共房屋供應的空缺,「用錢買時間」,變相要市民埋單。

現時簡約公屋的設計及建築工程費用約為264.4億元,即每個單位平均造價逾88萬元,比建築成本平均為76萬元的傳統公屋單位高。何永賢在社交平台發文解釋,撥款除了單位造價外,亦包括基礎建設、外部工程等。例如,屯門兩個選址預計會興建十六層至十八層,因此要考慮加設多部升降機、結構加固以抵禦風力等,因此增加支出。狄志遠表示:「(簡約)公屋要交三萬個(單位)出來,土地又找得不多,唯一辦法就是興建得更高,導致要有升降機、地基要更鞏固,將成本推高。」

立法會工務小組現已以34票贊成、1票棄權,通過了簡約公屋首批約149億1千萬元的撥款。

簡約公屋只有止痛作用

簡約公屋被批評成本高昂,但政府多番強調此非永久方案,五年租約期後將拆卸,土地歸還作原本規劃用途。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表示政府未有考慮簡約公屋的選址用地是否適合長遠房屋發展,反映政府無心根治房屋問題,僅以簡約公屋作「止痛藥」。

他指出,簡約公屋的選址只適合作短期用途,二百幾億的投資很不划算。部分選址依賴發展商借出土地,政府缺乏土地規劃的主導權,「五年過了,發展商可以收回,名正言順興建私人樓宇」。即使是官地選址,亦難以用作長遠房屋發展,例如屯門第54區選址的用地本來用作興建學校、體育館、社區會堂等,簡約公屋無法長時間佔用土地;啟德世運道的選址一出爐,便引起當區居民大力反對,擔心影響土地的長遠商業用途。政府再三承諾,簡約公屋使用五年後,地皮會歸還予發展局作原有用途。

根據統計處《2021年人口普查報告:居於分間樓宇單位人士》,香港有超過十二萬住戶的居住環境欠佳,當中包括臨時構築物(如木屋、寮屋)、非住宅大廈(如商業和工業大廈)、劏房等的住戶。陳劍青指出,即使一年興建一萬多個公屋單位,也需要十年才可滿足所有需求,所以他不認同簡約公屋五年內興建三萬個單位是完成任務,「五年後又收回(土地),到時另一屆政府可能又找其他政策來做,這樣是沒完沒了」。

他認為政府應該增加公屋選址在市區的比例,以切合基層住戶上班上學的需要。本土研究社2018年的《香港臨時使用及閒置官地研究》顯示,政府在市區約有三百公頃閒置土地,例如臨時停車場,相信若用作長遠房屋發展,有利基層市民上班生活。其次,他認為政府可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私人發展商囤積的土地,大規模興建公營房屋和相應配套。

【本文獲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實習刊物《大學線》授權轉載,原文:簡約公屋如「即棄住宅」 劏房戶何處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