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產嬰墓園】像遊樂場的天使花園 在紀念牌上刻上小嬰名字

撰文:李慧筠
出版:更新:

華人永遠墳場管理委員會(華永會)在荃灣墳場的天使花園「寧馨園」,其實更像是個公園——219個埋置位置上,鋪滿月牙白石春,樹下的撒灰池邊放蘑菇擺設,紀念牌匾狀似蜂巢的孔洞,圍欄有花,牆上有草。按華永會行政總監麥鉅然的說法,這裡像個遊樂場,逝世的24周以下的流產胎兒未能在公園成長,卻能在這個面朝大海的花園裡長埋,「寧馨園就是紀念美好孩兒的意思。」他說。
(此為「再見流產嬰」專題報導三之二)
攝影:高仲明

華人永遠墳場管理委員會在荃灣墳場設立第一個天使花園,也是香港首個無宗教信仰要求的流產嬰墓園。

上篇訪問:【再見流產嬰1】不足24周難安葬 道風山開放天使花園:給他們最美的地方

第一個無宗教信仰天使花園

「寧馨園」是華永會第一個天使花園,也是香港第一個無須申請父母有宗教背景的安葬位置。花園約300平方呎,面積不算大,兩邊有219個埋置位供父母免費土葬流產胎,華永會提供合適紙盒予父母從醫院領胎兒遺體,到山上墳場下葬。花園盡頭是撒灰池,因法律限制,父母要自行找火化服務。骨灰不佔位置,故沒有申請上限。

除了胎兒長埋之地,華永會在入口設計了一幅樹狀的紀念牆,流產胎父母或其他不在華永會墳場下葬嬰兒的父母,也可以寫心意卡掛在牆上。

團隊說,今次在配套花上心思更多,著重父母在安葬過程中的感受。
以往非活產嬰兒名牌上只會寫某某之胎,但父母在牌上可以寫上嬰兒名字。
華永會營運及企業傳訊主管李詠絮

「樹是庇蔭,卡片是果實。」華永會營運及企業傳訊主管李詠絮說。花園盡頭另一幅狀似蜂巢的牆壁,將掛上250個胎兒的紀念牌匾,父母可自行找石廠訂製石牌。「以往非活產嬰兒名牌上只會寫某某之胎,但父母在牌上可以寫上嬰兒名字。」在這裡,嬰兒不是無名氏,不再是醫療廢物。

醫學界定義懷孕達24周但沒有生命跡象的胎兒為「非活產嬰兒」。24周以下流產胎兒並不會獲得「嬰兒非活產證明書」(表格13),未被領回的遺體,醫管局會按《廢物處置條例》處理,即坊間所述「送到堆填區」。
根據《生死登記條例》,任何人未獲死亡登記證明書發出前不得搬移或埋葬任何屍體。因不足24周的流產胎未能獲得相關證明,食環署一直未能在公營墳場提供相關殮葬服務。

蜂巢位置是嬰兒的紀念牌匾,父母可自行去石廠訂製名牌,刻上小嬰兒的名字。

設計更人性化:安葬於花與蜜蜂之間

以往未滿24周流產胎因殮葬法例無法在本地墳場正常埋置,有私營墳場按《私營墳場規例》申請在墳場以外範圍安葬24周以下流產胎,但為數不多,亦有信仰限制。華永會去年年初開始研究設立天使花園,選中荃灣華人永遠墳場作試點,「寧馨園」的位置,本來只是一個斜坡上的非墳地花槽。

華永會行政總監麥鉅然說,生命教育是他們過去在社區投放大量資源的社會服務範疇。「華永會提供墳場,但我們是不希望的嘛,當然希望個個長命百歲。不過,有來有去,生與死是輪迴。」
胎兒不幸離世,沒法到公園玩耍,而這裡設計像遊樂場和花園,可以令父母安心和釋懷。
華永會行政總監麥鉅然

「這裡環境開揚,明亮向海,走上去便是墳場入口,交通很方便。當父母來時可以看到開闊的風景,有助他們釋懷。」麥鉅然說:「我們不只提供埋置或撒灰服務,更想透過不同設計表達對父母、家屬的關愛。」「寧馨園」設計以花園和遊樂場為主題,項目主管及墓地工程師張僑健說:「一切從父母和嬰孩的視角出發,以花、蜜蜂為主題點綴。」以往華永會未試過類似的墓園設計,張說,比如紀念牌匾是少見的六角形寓意蜂巢,設置白郵箱讓父母投入給嬰孩的信件,撒灰池樹下的蘑菇擺設和樹狀紀念牆,都是團隊就逝世嬰孩構想的細節。這些設計,流產胎父母關注組看後也覺得很安心。

澳洲把流產胎兒葬在蝴蝶園,相信嬰孩靈魂會與蝴牒共舞。「大家的意念相差不大,就是提供寬心的環境。」修建天使花園的成本約一百萬元,但麥鉅然提到技術不難,難的是墓園設計和服務如何真正做到生死兩安?「胎兒不幸離世,沒法到公園玩耍,而這裡設計像遊樂場和花園,可以令父母安心和釋懷。」

墳場可以不只是石板一塊,這裡的建築和設計考慮到逝者和生者的心情,例如蜂巢的六角形比起四方形,更令人有凝聚的感覺。

為哀傷的人提供方便和彈性服務

因為未滿24周的流產胎不屬「非活產嬰兒」,無法取得「嬰兒非活產證明書」(表格13)及合法下葬的相關文件,流產胎父母多年來為安葬煩惱。華永會天使花園和食物及衞生局溝通後,只需要申請者提供三份文件:父或母的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證明、醫療機構提供的流產證明,以及他們在醫院領取胎兒遺體時的文件。第一批申請於今年1月25日截止,並將於2月1日抽籤決定先後次序,申請者最快可在2月18日辦理安葬程序;視乎申請情況,華永會初步計劃在將軍澳墳場落實研究再增建天使花園。

「申請方面是彈性和寬鬆處理。」李詠絮說。據麥鉅然了解,食衛局已通知所有醫療單位;流產胎父母過去提出在醫院領遺體要證明有地可葬的困難,可望改善。

從懷孕初期的期待到生命逝,母親同樣經歷陣痛,父親同樣承受壓力,對不少流產胎父母而言,安葬地及一個儀式簡單而重要。
現在的墓地感覺沒以前墳場的陰深恐佈,像華永會的香港仔和柴灣紀念花園,設計更開揚,多點自然採光、通風對流和環保元素。人們愈來愈簡單直接,墓地如同花園。
華永會項目主管張僑健

不再陰沉的墓地:死亡是生活一部分

張僑健多年從事墓地工程,他觀察到香港人對於死亡安葬的想法有所轉變——墓地設計亦相應轉化。「現在的墓地感覺沒以前墳場的陰深恐佈,像華永會的香港仔和柴灣紀念花園,設計更開揚,多點自然採光、通風對流和環保元素。人們愈來愈簡單直接,墓地如同花園。」

張僑健是華永會項目主任,他說今次「寧馨園」的設計用心,算是華永會第一個嘗試。對於社會看待生死的思想轉變,團隊亦早有準備隨需要不斷學習和改變。

他們到過上海、韓國和日本等地視察,外地的墓園等同市民放假常去的公園;死亡是生活的一部分。「設計令人舒服,甚至韓國學校會選擇帶小朋友去墳場旅行,盡公民責任去清理。」他說:「香港傳統風俗尚未接受到,但我們希望盡量做到像公園的綠化墳場,令大家來墳場時是感覺舒服的。」

早在十年前,英國建築及環境建設委員會曾發表報告指出,墓園設計是現代建築界最缺乏、也最需要的項目。我們如何看待下葬場所,源於我們如何看待死亡,日本大分縣風之丘葬齋場採光極具詩意,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斯德哥爾摩火葬場和水塘、樹林融為一體,荷蘭阿姆斯特丹墓園讓死者葬於花叢或樹林間,家人沿石道追悼。死亡變得可親,不再陰深恐佈,如同流產胎的死不應是禁忌,通過合宜的安葬、莊嚴的哀悼,哀傷才得以被慢慢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