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自控力】打機過關模式融入生活 成就「看得見」效率高三倍

撰文:書摘
出版:更新:

打機的最大的樂趣,是玩家可以透過闖關升級獲取成功感,有人更沉迷得難以自拔。原來「過關斬將」之類的遊戲,為了留住玩家,背後運用不少心理學原理。
心理學達人、領英(LinkedIn)、爭鳴網專欄作者衛藍,在新著作《反本能:找回自控力》解釋人類天生討厭充滿不確定的環境,若遊戲中沒有明確的升級進度,玩家不知道要玩多久才會升級,漸漸就會失去耐性而放棄,因此遊戲設有可預計的過關程序,其實是為了滿足我們對確定性的心理需求。
作者在書中建議將「遊戲模式」應用在生活中,如一些學習背頌單字的手機程式,可透過記錄學者進度,讓用戶「看得見」自己的成就,以獲得更多學習樂趣。此外,作者引述研究顯示,進行較為困難的目標時,讓自己設定具有確定性和可量化的計畫,效率可提高近3倍。

以下是《反本能:找回自控力》的節錄內容:
打機之所以令人着迷,是因為玩家可以透過闖關升級獲取成功感,而且升級條件是可預期的。(《挑戰者1號》劇照)

如果大家認真觀察,就會發現很多網路遊戲都有升級模式,而且經常是透過非常顯眼、可以量化的進度條,讓我們看到再升一級還需要多少經驗值或殺敵數等。

網路遊戲為什麼這麼設置呢?實際上,這種設定非常符合我們的心理需求──對確定性的追求。

就像之前說過的,我們的祖先看到草叢在動,卻無法得知裡面是什麼的時候,會產生很強的心理壓力,以防範隨時可能跳出來的獅子。我們對不確定性的厭惡是天生的。也就是說,當我們面對不確定的環境時,敏感的杏仁體會被啟動,杏仁體將應激信號傳送到下丘腦,生理上則會隨之釋放壓力類的激素皮質醇。

皮質醇亦稱「壓力荷爾蒙」,其功能具有兩面性。正常含量的皮質醇有助身體在壓力下回復平衡,但長期壓力會導致長時間分泌皮質醇,造成血壓、血糖異常。

但是維持高皮質醇水準狀態伴隨著高耗能。處於這種應激狀態對生理和心理的損耗非常大,人類非常容易為了逃避壓力而選擇享樂,尤其是對食物的需求,這時迫切需要補充能量。這也是為什麼人們不喜歡充滿不確定性因素的環境。

把打機模式融入生活中,有助提升各方面效率。(資料圖片)

心理學家特威爾斯基(Amos Tversky)和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曾經做過一個決策實驗。讓被試者在以下的問題中進行傾向性選擇。

選項A:肯定獲得240美元
選項B:25%的機率會獲得1,000美元,75%的機率什麼也得不到

以上兩個選項在獲得獎勵的加權值上相同,都是240美元。但是實驗發現,大多數人都傾向於進行風險規避,有84%的被試者選擇了A選項,以追求確定的240美元。

對大多數人來說,「二鳥在林」確實不如「一鳥在手」。而這個實驗也說明我們處理資訊時,對風險有一定程度的厭惡;我們傾向於追求確定性,尤其完成行為的所需時間愈長,這種傾向就愈明顯。

如果遊戲設定依然是升級模式,卻沒有告知明確的升級進度,玩家不知道還要多久才能升級;隨著遊戲難度逐漸升高,很多人往往失去耐心,進而放棄。「無量化」模式是遊戲升級模式最早採用的方式,後來大多數遊戲都開發成進度模式,在升級進度下告訴玩家還需付出多少才能升級。因為大量資料顯示,「看得見」的成就讓玩家玩得更久。

同樣,如果想讓自己更有行動力,也可以將這種「遊戲模式」移入我們的生活與工作中。透過讓自己看到計畫的完成度,增加確定性,從而讓自己更有信心堅持,也能減少拖延。

很多網路遊戲都有升級模式,而且玩家看到再升一級還需要多少經驗值或殺敵數等。原來這種設定非常符合我們的心理需求──對確定性的追求。(視覺中國)

一些工具型的手機應用程式也開始利用這個心理學研究,提高人們的效率。很多單字的背誦平臺也都採用了這種可量化的方式。透過記錄使用者的成就(闖關、升級),並且讓用戶看到自己的成就(每天完成了多少個),進而獲得更多學習的愉悅感,也增加平臺的用戶黏性。

當然,也有心理學家做過「可量化、具體性計畫」的相關實驗。彼得‧哥爾韋策(Peter Gollwitzer)和他的同事發現,「行動觸發扳機」能夠有效激發人們採取行動。而這裡的「行動觸發扳機」指的就是具有確定性和可量化的計畫。

哥爾韋策的相關研究顯示,當我們所面臨的環境更加複雜、情景愈不確定時,這種「行動觸發扳機」的效果會更好,因為這些場景需要消耗我們更多能量,帶來的壓力更大,我們也更容易受到壓力作用而妥協。

一項研究分析了「行動觸發扳機」對「簡單」和「困難」目標達成狀況的影響,結果發現:目標比較簡單時,「行動觸發扳機」將成功率從78%提高到84%,而當目標屬於困難等級時,一個可量化的目標可以將成功率從22%提升至62%。

這充分證明了一個「可量化、具體性的計畫」可以帶來多大的效能。當我們設定了任務的進行時間和進行地點時,就會多一股推動自己的「承諾型力量」,進而規避了很多誘惑、壞習慣和其他瑣事的影響。

書名:《反本能:找回自控力》(時報出版)

作者:衛藍

知乎心理學達人,時間管理講師,領英、爭鳴網專欄作者,創業公司行銷人,自媒體人。

在大學期間閱讀超過三百本以上的心理學和自我管理類書籍,同時查閱大量文獻,致力於心理學知識的生活化應用,讓枯燥的理論變得有趣而實用。

高認知的人更喜歡思考與反省自己,他們更喜歡有邏輯和詳細的資訊,而低認知的人更喜歡聽有情緒的故事,更容易自己感動自己。雞湯愈是橫飛,我們愈是要潛心思考更深層次的問題。

出版社:時報出版

《香港01》獲出版社授權轉載,標題為《香港01》編輯所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