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自控力】「自我實現」威力強勁 窮家庭多負面話累子女續窮

撰文:書摘
出版:更新:

江山易改,品性難移?原來積習不一定難改,心理學達人、領英(LinkedIn)、爭鳴網專欄作者衛藍在書本《反本能:找回自控力》指出,要找回人生的主導權,先要了解本能,然後超越本能,才能成為人生贏家。
書中提到「自我實現」的威力,指別人對自己的預期,會變成自我實現的力量,因此,如想讓身邊人聽進善意建議,可以活用「自我實現預言」的心理學技巧,以正面說話讓對方變得更加積極和向好的方向發展。書中舉例說,如想讓老爸減肥,切忌指對方「過胖」,卻可以說:「老爸,我覺得你挺會養生的,如果身體養瘦一點就更好了。」利用潛意識自我實現的力量,激發老爸決心減肥追求健康。
反之,負面說話同樣具有自我實現的力量,書中引用積極心理學創始人克里斯多夫‧彼得森(Christopher Peterson)在其著作《積極心理學》中說道,過多負面評價會讓孩子發生思維的「窄化效應」,而一項關於貧窮對個人發展的長期研究發現,貧窮家庭的孩子接收到的詞彙量是中產以上家庭的一半,而接收到的負面語言則較之更多,而這可能是造成下一代貧窮的原因之一。

以下是《反本能:找回自控力》的節錄內容:
「自我實現」的預期,可以讓人向同一方向發展,潛在威力無窮。(視覺中國)

我大學的時候,有一次因為沒有注意到室友在睡覺,看影片的音量比較大,吵到了他。他並沒有直接對我說你影片太大聲了、關小聲點,而是用帶著睡意的聲音說:「XX,你做為一個高EQ的人,我要睡覺了……」我回頭看到他躺在床上就明白他要表達什麼了,於是對他笑了笑,戴上了耳機。

還有一次,期末我們到圖書館「臨時抱佛腳」,一對離我們不遠的情侶吵了起來,非常大聲。我同學覺得不好,於是走過去,但他也不是直接說他們的行為影響到幾十個讀書的同學了,而是對那個女的說:「我們都是有素質的大學生,請注意一下自己的行為。」

他之所以讓人願意接受他的建議,實際上是因為他利用了心理學上的自我實現預言──我們對別人的心理預期會讓對方產生往這個方向發展的傾向。

想勸人減肥,以負面話說肥胖的壞處,威力可能不及說keep fit的好處。(視覺中國)

社會心理學家羅森塔爾(Robert Rosenthal)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和助手們來到一所小學,說要進行7項實驗。他們從一至六年級各選了3個班,對這18個班的學生進行了「未來發展趨勢測驗」。之後,羅森塔爾以讚許的口吻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名單交給了校長和相關老師,並叮囑他們務必保密,以免影響實驗的準確性。事實上,名單上的學生是隨便挑選出來的。

但是8個月後,羅森塔爾和助手們對那18個班級的學生進行複試,結果,奇蹟出現了: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個個成績都有了較大的進步,而且性格活潑開朗,自信心強,求知欲旺盛,更樂於和別人打交道。

這就是自我實現預言的威力,羅森塔爾將名單提交後,老師對學生產生了積極的心理預期,並且回饋以這些學生的積極行為和態度,讓這些學生感受到鼓勵和支援,進而變得更加積極和自信。

同樣,如果我們想要別人在不良習慣上有所改變,我們也可以用這種方式讓他們朝更好的方向發展。

想要讓自己肥胖的老爸減肥時,我們不應該對他說:「老爸,你太胖了,再這樣下去對身體不好,你需要減肥。」這樣只會讓老爸固化自己是「肥胖」的形象,反而更難以行動。

如果想要讓自己的父親有更好的改變,我們需要不斷提醒的是:「老爸,我覺得你挺會養生的,如果身體養瘦一點就更好了。」這樣就不會讓他產生與減肥相矛盾的「肥胖形象」,反而潛意識裡激發他追求健康的形象,進而做出與其形象一致的行為。

接收到的負面語言則較之更多,而這可能是造成下一代貧窮的原因之一。(視覺中國)

「自我實現預言」在兒童身上效果最為明顯,因為兒童時期是我們模仿力和表現欲最強的人生階段。一旦我們給孩子貼上一個「標籤」,他們就會自己做形象管理,使行為與所貼標籤內容相近。所以,那些經常被父母批評「怎麼那麼不乖」、「怎麼那麼笨」的孩子,也會朝著他們被賦予的「預期」發展,進而造成一個惡性循環。

積極心理學創始人克里斯多夫‧彼得森(Christopher Peterson)在其著作《積極心理學》中說道,積極的語言和情緒能夠擴寬孩子的思維和提高他們的創造力。相反地,過多負面評價會讓孩子發生思維的「窄化效應」。一項關於貧窮對個人發展的長期研究發現,貧窮家庭的孩子接收到的詞彙量是中產以上家庭的一半,而接收到的負面語言則較之更多,而這可能是造成下一代貧窮的原因之一。

所以,想讓身邊的人聽進善意的建議,並變得更加積極和友好,可以用「自我實現預言」的心理學技巧,為他們貼上積極的標籤,讓他們朝著這個標籤發展。

書名:《反本能:找回自控力》(時報出版)

作者:衛藍

知乎心理學達人,時間管理講師,領英、爭鳴網專欄作者,創業公司行銷人,自媒體人。

在大學期間閱讀超過三百本以上的心理學和自我管理類書籍,同時查閱大量文獻,致力於心理學知識的生活化應用,讓枯燥的理論變得有趣而實用。

高認知的人更喜歡思考與反省自己,他們更喜歡有邏輯和詳細的資訊,而低認知的人更喜歡聽有情緒的故事,更容易自己感動自己。雞湯愈是橫飛,我們愈是要潛心思考更深層次的問題。

出版社:時報出版

《香港01》獲出版社授權轉載,標題為《香港01》編輯所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