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政府在立法會鐵路事宜小組委員會介紹,港深西部鐵路已進入關鍵推進階段,目標2035年實現香港北都會和深圳前海15分鐘直達通勤。運輸及物流局陳美寳局長自上任以來多次强調,將以「技術創新+政策創新」雙軌並行,破解過往交通基建項目存在的痛點難點。值得關注的是,政府首次提出「同步建設、統一運營」及公開招標的新模式推展項目,使港深西部鐵路項目具有制度突破的示範意義。
BOT無助解決核心問題
創新需以問題為導向,只有首先釐清「爲何創新」,才能科學設計「如何創新」。工程效率是香港鐵路項目出現的最大痛點,高鐵和沙中線等多個項目的嚴重超支和延誤,對於香港市民而言仍然歷歷在目。與此同時,香港鐵路的運營水平仍然全球頂尖,雖需精益求精,但顯非政策核心針對問題。基於此,提升工程效率才是政策創新的首要目標。
因此,對於有建議主張在港深西部鐵路採用「建造-運營一體化」的BOT(Build-Operate-Transfer)或類BOT模式公開招標,筆者持保留態度。此類全鏈條整合的機制看似簡單方便,實際卻存在難以調和的結構性矛盾。鐵路項目建設階段一般在10年以内,運營周期卻可長達50年以上,投標者的長期運營能力(票務管理、設備維護、服務水準等)至關重要。在此背景下,評標權重必然會產生「重運營輕建造」的偏好。這將導致一個悖論:即使某企業/財團擁有卓越工程效率,若缺乏數十年計的運營經驗,仍難以在評標中勝出;而真正具備世界級運營能力的企業屈指可數,但運營強又不代表建造強,政府最終選擇的空間仍會極為有限。
實際上,現行港鐵模式本身就是一種類BOT的模式:由港鐵作為單一主體,包攬鐵路融資、設計、建造、運營的全流程。港深西部鐵路若採用「建造-運營一體化」招標,無非僅僅是在現行港鐵模式上加入一層招標程序,鐵路建造和車務運營仍然無法做到各自「擇優取用」,可謂「換湯不換藥」,很難實現「制度創新」的真正目標。
破局關鍵:釋放專業化分工紅利
針對性地改善鐵路工程效率問題,恰恰在於避免全包式BOT或類BOT模式,轉向「建造與運營拆分」的專業化路徑。土木及結構工程涉及數百億規模資金投入,但市場化程度高,宜進行獨立招標引入內地及國際頂尖基建能力,並可通過BT模式(建造-移交)吸引具備資金實力的建造商參與,有效分攤政府財政壓力。至於通車後的經營權,以及軌道、列車、信號等直接牽動車務運營的核心系統(此類板塊資金佔比相對較小但專業門檻高),則可以指定由港鐵主導(或結合項目跨境屬性,與深圳鐵路部門成立聯合運營體),以保障政府對長期服務可靠性及公共利益的掌控權。針對拆分後的建造與運營板塊,政府可分別配置沿線土地開發權作為成本補貼工具。如此制度創新,能夠對症下藥地解決香港交通基建痛點,真正實現「強強聯合」。
「建造分離、運營一體」的新模式,正是充分釋放港深兩制之利:當深圳盾構機突破行政邊界高效穿越后海灣,當港鐵擺脫工程負荷專注車務服務,當灣區標準消弭技術壁壘,當「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工程降本所釋放的財政空間,可直接轉化為民生領域資源投入,形成「基建提速 - 土地增值 - 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使市民切身感受制度改革實效。
作者張欣宇是立法會(新界北)議員、鐵路事宜小組委員會主席、香港及英國特許工程師、香港新方向成員。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