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宇識條鐵|改革港鐵新線工程是必經之路

撰文:張欣宇
出版:更新:

張欣宇專欄|欣宇識條鐵

港鐵公司作為香港重要交通動脈的建設者和運營者,其財務狀況不僅關乎公司自身發展,更直接影響到香港市民日常生活及香港長遠規劃。近期港鐵財務未來可持續性問題,引發熱議。然而,需深入分析核心問題,才能提出切中本質解決方案。

車站附近土地無法彌補港鐵建設成本缺口

首先需指出,港鐵所面臨財務挑戰其實並非單純信貸或融資問題,真正難解的是未來新鐵路建項目財務投資可行性問題。在項目可行情況下,融資問題其實只會是「幸福煩惱」。港鐵可透過發行債券、銀行貸款等多種融資渠道籌集資金,滿足建設資金需求。然而,若項目本身缺乏投資價值,單純討論融資方案只是治標不治本。沒有良好財務可行性支撐,融資而來資金難以發揮應有效益,甚至可能加劇港鐵財務負擔,使其陷入債務困境。

近年來,隨著建造成本急劇上升,新鐵路項目造價不斷攀升,即使計入車站周邊土地增值回報,這些項目也幾乎沒有可能覆蓋建造成本,導致財務上不可持續。例如,未來一些大型新線路建設成本很可能高達過千億港元,而香港正值整體房地產市場估值結構性調整期,以2024年為例,香港特區全年地價收入亦不過是區區幾十億港元水平,即使以最高峰期賣地收入做參考,也是千億左右。如今一條鐵路造價就大約等於政府好景時全年賣地收入,顯然通過將車站附近土地開發撥予港鐵的方式,無法再彌補鐵路建設成本缺口。

因此,必須從根本上重新審視未來新鐵路項目財務模式,以確保鐵路項目投資可持續性。鐵路項目本身具有很強公益性,不能簡單用商業價值衡量。它們不僅是城市交通重要組成部分,還承載著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改善市民出行條件等多重使命。特別是對於北部都會區發展而言,相關鐵路項目做到「基建先行」,是北部都會區能否如期順利發展前提和關鍵。沒有完善交通基礎設施,北部都會區經濟活力、產業布局、人口聚集等都將受到嚴重制約。

政府應承擔非鐵路核心土木工程部分

鐵路項目有必要性和迫切性,但傳統「鐵路+物業」模式又難以持續,要打破這個困局,需「跳出港鐵看港鐵」,從根本制度上改革鐵路項目模式。

具體而言,港鐵未來應集中資源投資在鐵路核心範疇工程發展,包括軌道、列車、信號、供電等,以及後續運營及維修。這些核心工程是鐵路正常運行基礎,港鐵憑借其在鐵路運營方面專業優勢,能夠高效管理和維護這些設施,確保鐵路服務穩定性和安全性。與此同時,政府則應承擔興建隧道、橋梁及車站等非鐵路核心土木工程部分,體現鐵路項目投資公益性和社會性。重構鐵路項目分工模式,不僅可減輕港鐵財務壓力,還能更好統籌規劃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而鐵路項目落成後對整個新區土地帶來增值效應,能夠讓政府較長線獲益,避免新區土地在價值處於較低階段時,便作為鐵路項目的直接融資渠道,導致土地資源「賤賣」,實現資源更合理配置和利用。

港鐵新項目包括北環綫、洪水橋站、屯門南延綫、東涌綫延綫等。圖為洪水橋站環保設計概念。(模擬圖片)

根據《香港主要運輸基建發展藍圖》提出鐵路基建時間表,未來十五年若按照所建議新模式推算,特區政府平均每年將新增約130億港元工程支出,用於鐵路項目隧道、橋樑及車站等土木工程建設。而港鐵則每年需承擔約50億港元鐵路核心項目投資,用於軌道、列車、信號、供電等核心工程發展。以港鐵目前財政能力而言,應當不難應付這樣投資規模。同時,在剝離土木工程初始成本後,港鐵也能夠繼續保持鐵路資產自負盈虧可持續性模式,通過優化運營、提高效率等方式,實現鐵路業務盈利和財務平衡。

香港基建工程成本過高 港鐵財務問題只是縮影

更根本性而言,香港必須解決基建工程成本過高問題。港鐵財務問題只是一個縮影,反映出香港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存在成本控制難題。高昂建設成本不僅給港鐵帶來財務壓力,也同樣會制約香港其他基礎設施項目推進。只有敢於自我改革,破除藩籬,從制度、管理、技術等多方面入手,降低基建工程成本,才能為北都建設以及香港其他區域發展創造更多空間和條件,使其能夠如期落實,為香港繁榮穩定和長遠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從這個角度看,政府直接執行土木基建部分,由於具規模效應和政策制定優勢,也更有機會達到降本增效目標。

總而言之,港鐵所面臨的財務壓力,不僅是一間公共機構面對的挑戰,更是對香港特區政府治理能力的考驗。政府需加強與港鐵溝通協作,共同探索創新鐵路建設和運營模式,同時也要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力度,優化相關政策和制度環境,為鐵路發展的財務可持續性提供有力保障。以改革思維,才能實現鐵路項目提速發展,為香港市民提供更加優質、便捷的軌道交通服務,助力香港繁榮進步。

作者張欣宇是立法會(新界北)議員、香港及英國特許工程師、香港新方向成員。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